显示标签为“北京欢迎你”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北京欢迎你”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8年8月18日星期一

刘翔退赛,中国田径看到曙光!

刘翔退赛,我却怎么也伤心不起来。

对刘翔本人来说,我确实会感到惋惜。毕竟为了奥运会卫冕,他奋斗了四年,努力了四年,到最后却因为伤病而不能奔跑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样残酷的现实都是难以接受的。而且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才退出比赛,如果这个决定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的话,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尊敬。

但是对中国田径来说,这一天意味着重生,意味着曙光。只有让刘翔走下神坛,中国田径才会有希望。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田径”和“刘翔”是可以划上等号的。这次的事件至少应该让国人们知道,田径不只有110米栏这一个项目,中国也不只有刘翔这一名田径运动员。

自从刘翔在国际大赛上开始屡屡取得好成绩之时,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就拉开了帷幕。在田径这个中国的非优势项目上刘翔异军突起,鹤立鸡群,给低迷的中国田径界增添了不少光芒,给不知道多少主管领导带来了漂亮的政绩。于是,刘翔变成了田径的代名词,变成了一呼百应的神。造神运动不仅使刘翔背负了重大的心理负担,也使那些只重比赛成绩的、势力的领导层在110米栏这个项目上不断加大物力精力投入,在又给刘翔增添了一重负担的同时,投入分配的不均衡严重阻碍了其它项目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田径整体水平的进步!再加上媒体吹捧上天的炒作,你们是在鼓励、赞美刘翔吗?你们是在毁他!你们是在毁着中国田径!

赛前刘翔身上被强加了太多的意义:他是中国田径唯一的希望,背负着全国13亿人民的强国梦。作为一名普通的运动员,受伤本是常事,可是对于他这样的“国宝”来说,受伤就像是一场瘟疫,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为什么他受伤的消息不早一点透露出来?可以想见,为了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刘翔就是带伤也要强行继续训练,这对运动员伤势的恢复有利吗?为了一块金牌,为了中国田径的“面子”,为了稳定全国人民期盼的心情不让他们失望,你们就可以不顾运动员的健康和运动生涯?这和隐瞒不报非典疫情有什么区别?

我早就说过了,大热必死。刘翔这次能拿块奖牌就不错了。算我乌鸦嘴。

然而一个高大的神像轰然倒塌,换来的是被它遮住的明媚阳光终于得以重新洒向人间。

2008年8月14日星期四

原来“假唱”事件是这么回事

昨天刚刚看到陈其钢对开幕式“假唱”事件前前后后的完整陈述,才发现他上一次接受采访时的那一番话被所有媒体都误读了。整件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最后一刻“一位政治局委员下令”决定换掉的(导演原本也有此意,政治局委员的指示仅仅是促使他们最终做了决定),是林小朋友的声音,而不是杨小朋友的形象。就此而言,杨小朋友确实没有什么“冤屈”,而且有理由感到自豪。据说在开幕式的节目单上,明确写的是林杨两位小朋友的名字。

陈其钢上次采访时所说的“因为形象原因”,指的仅仅是林的形象更好,而没有说杨的形象不好(并因此被换下);所谓的“国家利益”,也不过说的是“演双簧”这种做法,而不是指换下杨小朋友。看来,真正能伤害到两位小朋友的,并不是导演组,而是事后我们过分解读的炒作。看来奥运期间大家都有点神经过敏,还是忘了这事,洗洗睡吧。

Kenig said, "I expect you to work eight hours a day...". Well, I watch the Olympics eight hours a day though...:-(

前两天我妈拿到了一张男篮美国对安哥拉比赛的门票,实在是让我口水啊,啧啧。看看羽毛球乒乓球赛场上大片大片的空座,不得不感慨这奥运商业化的弊端。有门票的好多不想来,而许多真正想看比赛的人却买不到门票,只能干着急,没辙。

不知道又有谁在开幕式之前偷偷买了一把李宁的股票狠赚了一笔呢。

2008年8月13日星期三

开幕式的背后

陈其钢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开幕式中那一曲《歌唱祖国》原唱是一个叫杨沛宜的小女孩,而林妙可在台上只不过是摆摆样子对对嘴型。“为了国家利益”,长得更符合张艺谋叔叔审美的林妙可最终站进了鸟巢。这一消息让我多少感到有点意外——对假唱我早有心理准备,但怎么也没想到播放的音带竟然也不是林妙可的声音。此消息一披露,全世界都感到惊讶,国内的论坛上更是骂翻了天,纷纷为杨小盆友鸣不平。其实仔细想想,两位小盆友不过都是在自己不怎么明白的情况下成为了网络民意潮流的受害者,但整件事情也实在没有卑鄙龌龊到足以让国内网友们慷慨激昂大跳大叫的地步——如果你活在中国还觉得这件事情有多么的不可思议,那还是建议您赶快回火星吧。

为什么我们会愤怒?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功利的社会,身边为了功名不惜一切争的头破血流的人太多太多,我们一边大声疾呼抵制这种风气的沾染,却又一边不可避免的自己也沿着这条路前行。当人类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罪恶时,我们感到恐慌。生活在这样的矛盾和纠结中,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来释放自己的灵魂,一张真正纯净美好,永远不会被浸染的白纸。比如,孩子。人们相信,孩子是天真纯朴无邪的;而当我们看见这几乎是最后固守的一片理想阵地也即将被攻陷时,我们幻灭了,不知道还应该相信什么。在这个不相信宗教的国家里,丢掉了对纯真的信仰,就只能苟活于世。

我同意孩子们的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因为他们不谙世事,没有我们那样世故圆滑,他们头脑简单,简单的令我们羡慕不已。林妙可们真的明白这样一场开幕式被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凭空赋予了多大的意义么?采访开幕式那个放风筝的小女孩的时候,负责训练她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告诉她不要紧张,把开幕式当成一次游戏就行了。而那个小女孩也真的就照做了,排练的时候还调皮地翻跟头。是她真正不紧张吗?只是她不知道要紧张罢了。

孩子们是纯真的。可惜的是,开幕式上的林妙可们还是孩子吗?只不过是导演们的道具而已。我相信,林小盆友也好,杨小盆友也好,她们自己今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开幕式前前后后的一切只是在大人们的指挥下完成的一出皮影戏罢了。反倒是我们,容易把这事太当真,或者说,我们的信仰才脆弱。这次,大人们在数十亿人众目睽睽之下把世故功利都强加在了几个不仅仅被当成孩子的孩子身上,这个信仰就一下子崩溃了。

道具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我们必须向下面这位舞蹈演员致敬:http://2008.sina.com.cn/other/2008-08-12/1030191477.shtml,她在排练中不慎摔伤成高位截瘫。值得欣慰的是,几位导演都对她的受伤念念不忘,并能用对一个人的关怀来关照她,而不仅仅把她当成一个工具,一个庞大机器上的小小零件。

开幕式被要求承载的东西太多,喜欢它也好不喜欢也罢,我们都要向为之在台前幕后默默付出的演员们致敬。

2008年8月9日星期六

开幕式,盛大登场

和几个朋友一起在一个实验室里用投影仪看了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网上视频非常卡很不流畅,但一点都没有影响大家的兴致,因为这场所有中国人期盼已久的盛宴实在是太震撼、辉煌。

气势恢宏的击鼓方阵用整齐划一的动作敲出鼓点,显示出倒计时的数字;巨大的脚印形状礼花绽放在中轴线上,一步步飞向鸟巢;《歌唱祖国》舒缓悠扬的旋律飘荡在全世界的空中,伴随着庄严的升国旗仪式...看到这些无比壮丽的画面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哭了。

真的,这辈子从来没有觉得过,《歌唱祖国》是那么的动人,可以让我们一下子泪流满面。

2008年8月8日星期五

北京时间8月8号了

北京,我为你祈祷!为了这个我爱的城市,为了那些我爱的人们,祝愿奥运会的一切都能顺利平安!

我那些开幕式当晚要去鸟巢工作的朋友们,我羡慕你们也为你们牵挂,你们一定要开心、平安地回来!(Emmie说,“我们是去志愿服务的,不是去炸碉堡的...”)

天佑中国,天佑北京!

2008年7月30日星期三

奥运志愿者的是是非非

奥运将至,未名Volunteers版近几天却陷入了一场争论中。起因大致是北大的一些志愿者几天来一直在版上抱怨,鸟巢给的伙食太差,志愿者的装备迟迟没有发齐甚至有的人根本一件都没有领到,志愿者工作组织不好导致有的人忙死有的人却没事做(结果这两种人都有抱怨的理由),还有交通口的志愿者抱怨工作环境太差整天风吹日晒尾气熏,早上还没有班车坐。然后一位负责志愿者工作的领导发了一篇长帖,认为志愿者不应该每天只讨论物资保障激励的问题,这种抱怨并不是“志愿精神”的体现。结果这篇帖子很快就引起了志愿者的“群愤”,迅速跃至当日十大第一,引来了更多的争论。

事实上,我一直很羡慕这些奥运志愿者们——每次看到他们用脖子上挂着的奥组委的证件就能够自由出入其他人无法进入的场馆区,我都感到无比的羡慕。做志愿者,在我看来,至少是一种在自己现阶段就有能力做到的回报社会的方式,也算是对我选择的专业的一个补偿吧。如果不是去年毕业远渡大洋彼岸,相信我自己也会是他们之中的一员,只是可惜生不逢时,造化弄人。这次志愿者们集体爆发“民怨”,着实让我没有想到。

我想,其实这个事情单方面去指责志愿者或是组织方都是不合适的。对于志愿者来说,他们有义务听从奥组委的组织指挥,也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基本权益。正如我认识的一位志愿者在回帖里写到的,大多数人其实只是在版上发泄一下,回到服务岗位上照样还是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因此,必须让这些志愿者能够有说出自己不满的渠道,所以我是支持他们在版上发发牢骚的。但是毕竟志愿者就是自愿进行无偿服务的人员,其目的是要让被服务的对象,也就是观众满意,不用过于在意所谓的领导对你们的态度,只有观众认可了你们的服务,你们的付出才是有价值的。要学会知足,给你们的条件只要达到了可以接受的底线,就不应该期望太多、要求太多,毕竟志愿服务的中心不是自己的享受和索取,而是劳动和付出。在这个权力高于一切的国家里,权势就是金饭碗,因而永远不要对那些掌握了绝对权力的人期望太高。

对于组织方来说,如果能及时的和志愿者沟通,并且尊重他们在网上提出的意见,恐怕大家的不满也不会变成怒火。组织这样一个大型的活动确实十分不易,难免有疏忽的地方使得一些人产生不满。正因为如此,组织者才应该认真对待志愿者的权利,否则的话对志愿者的积极性是很大的打击。前几天跟一个同学聊天,他说他的几个做志愿者的同学都很后悔,我想就是由于权益没有得到保障而产生的幻灭吧。

大家都让一让步,彼此体谅,志愿者知道知足,组织者体现出尊重和民主,这闹运会不也就熬过去了么。

现在对奥运会没有别的期望了,就希望能平平安安的开完,千万千万不要出什么大乱子,奥运会之后普通老百姓能真正体会到奥运建设给咱们带来的好处,被限制和打扰了的生活能够恢复正常,被侵犯了的个人权利能够被找回,而那些积极的改变还能够坚持下去,政府能够意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不再打压和摧残民间志愿团体的发展...至于拿了几块金牌,挣了多少“面子”,真的不重要。

某篇文章说得好,个体生命的尊严高于一群人的集体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