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For the greater good”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For the greater good”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两个世界的中指

半个月前,韩寒与方舟子的博客“论战”拉开大幕,现如今战火几乎蔓延到了中文网络世界的每个角落。本以为这件事也会同无数其它的“网络热点话题”一样,成为浪花拍在沙滩上旋即破碎的泡沫,没想到它竟愈演愈烈仿佛海啸冲上陆地,足见“两军将领”号召力之巨大,以及社交网络传播面之宽广。

可一进入“持久战”阶段,双方的“兵力”、“装备”、“战术”以及“部署”全已纷纷亮相、展露无遗,顿觉此事甚为无趣。韩寒与方舟子,虽然同为拿笔杆子的,可惜一个是文学与杂文作家,一个是科普与打假作家,两者需要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审视人间万物——一个是直觉与感受,一个是实据与论证。压根儿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自然打不出一个世界的仗,因此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辩论,仿佛御宅族与旅游党,终究无缘修得同船渡。

方舟子认为,十几岁的年龄段,必然不能那么旁征博引,必然写不出中年人才有的生活感悟,而韩寒恰恰是一个极其爱好装逼的文艺青年,早年一贯地喜欢卖弄文字假深沉。

方舟子认为,在文章里描写的场景,必然应与作者所处时代相符,而韩寒所从事的那种叫做“创作”的工作,恰恰需要想象力的天马行空,艺术虚构允许将道听途说的事件、观点化为己用。

方舟子认为,韩寒如果不是因为心虚,必然会完全理性地回应别人对他的质疑,而韩寒恰恰是一个意气用事、热血未冷的人,看重自己的尊严、名誉以及起码的道德操守(一个正常社会里的人不应该看重这三样东西吗?)。

方舟子认为,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回应同一件关于自己的事,必然应该前后一致符合逻辑,否则就说明他(她)根本没干过那件事,而韩寒恰恰是一个随性的人,情感时常主导了思考,说过什么自己都未必留意。

所以,方舟子一口咬定韩寒的作品有人代笔,而韩寒觉得这简直荒谬。

韩寒认为,方舟子不遗余力地从他的作品里寻找蛛丝马迹,试图证明代笔的假设,必然是存心泼粪故意抹黑他,而方舟子恰恰是一个对未知的真相有着强烈的兴趣,敢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一个称职的科学工作者不应该这样吗?)。

韩寒认为,他已经拿出了手稿等足够的“证据”说明自己的清白,对方却仍在不断质疑诸如为什么手稿这么干净之类的怪异问题,必然属于诽谤,而方舟子恰恰是一个对任何不符合他逻辑的事物都感到好奇的人。

所以,韩寒一口咬定方舟子就是要搞臭他,侵犯了他的名誉权,而方舟子觉得这简直荒谬。

这是两个方法论完全不同的人的隔空“论战”,就好比足球队和篮球队打比赛,你说我的转身推射三秒违例,我说你的三分远投越位在先。

这件事必然没有最终结果,无论法院如何判决,韩寒的粉丝还是继续嘲笑方舟子的迂腐,方舟子的拥趸照样继续质疑韩寒的漏洞。麻烦就麻烦在二人都是公众人物,因此闹出这样的轩然大海啸以后,两人的名誉权和公信力其实都遭受重创。

如果你问我对这件事的观点,我会回答,我不赞同的是刚才那几段排比中每一段的前半句,既包括方舟子的,也包括韩寒的。没错,我就是传说中的“骑墙派”。可我总是大言不惭地觉得,这回不是我骑在墙上,而是他们俩人都在沟里。

平心而论,方舟子唯一比较站得住脚的怀疑,是为什么韩寒对于他自己的作品那么不熟悉。这就得问问韩寒对待他自己作品的态度了。另外,起先方舟子一方还质疑韩寒近几年的“公知”、“意见领袖”等等光环是否有团队包装的幕后推手,后来韩寒还没来及好好回应,话题就完全转向“是否代笔”了。故此处存疑。

最后,送方舟子一句《我爱我家》里贾志国的台词:“您这才能窝在家里写科普文章可是可惜了。您应该到安全部去,兴许能为保卫国家安全做点儿贡献!”

送韩寒一句歌词,也是《我爱我家》里小张的台词:“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

2011年7月26日星期二

动车出轨之后

1998年6月3日,德国高铁ICE 884从慕尼黑车站出发,驶向汉堡。行驶了五个多小时后,这辆有着十二节车厢,承载着四百多名乘客的安全高速客车,像往常一样行驶到埃舍德小镇的一座路桥时,却以200公里的时速冲出轨道之外,410米长的车身全部出轨,撞上路桥,300吨重的双线路桥完全崩塌,高铁第一节车厢飞向空中,又重重摔落在地上,而其它车厢则在重压之下,扭成一团。短短一分多钟,101人死亡88人受伤,酿成高速铁路历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事故。

下面是关于那场事故的一部详尽的纪录片,推荐大家有空看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UNxGSZUJc

这个系列纪录片每集的片头总会有一句话:"Disasters don't just happen. They are triggered by a chain of critical events." 发生事故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让事故再次发生。毕竟,铁路是亿万人所依赖的出行方式,没有人愿意冒巨大的生命危险乘坐火车。温州动车追尾出轨之后,我们关心的仅仅是几个自然而然的问题:追尾究竟为何发生?哪些事件的连锁发生导致了最终的惨剧?哪些人或机构应该为这起事故负责任?

如果有关方面能够进行细致的调查,做出像上面那段视频里那样的精确分析和问责,多数的民众也就应该满意了吧。当然,调查需要时间,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不过,政府还要面临另一层困境:由于政府部门已经普遍完全失去公信力,无论他们说真话假话,做好事坏事,人们总会认为他们在说假话、做坏事。因此任何和官方相反的消息、观点、数据,无论是真相还是谣言,都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相信。就好比由于国家的免疫系统已经形同虚设,疾病才得以在国家体内肆意流行。虽然传播谣言无益于解决问题,但是人们宁愿去相信谣言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根源所在。

怀疑、不信任,是社会关系最大的破坏力量。它可以摧毁谎言,也可以制造谎言,可以把善良的人变成祥林嫂,也可以把满腔热血的青年变成“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信任的摧毁是容易的,有时只需要一个错误、一次失望;而信任的重新建立却是艰难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坦诚相待,让事实说话。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个社会和一个人体的健康状况在很多方面真的非常相似。至于从“病来”到“病去”的拐点究竟何时出现,谁也说不好,恐怕还得靠每个普通公民坚持不懈苦口婆心一天三次威逼利诱地监督、敦促它吃药,一点儿一点儿帮助肌体恢复功能。只要不“病逝”,我们就还有希望。

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红微博

今天刚听说有“红微博”这么个东西,联系近日来祖国万里江山一片红,特献上配图诗朗诵一首,敬祝伟大的党九十大寿。


建党伟业传四方,
人民公仆我来当。
齐心协力唱红歌,
腾飞莫忘挡中央!

2010年12月31日星期五

2010

三聚氰胺还在,
赵连海不见了。

世博的场馆满了,
挪威的椅子空了。

美国人选政党,
中国人选流氓软件。

神马都变成浮云了,
淡定才最给力。

凤姐移民美国了,
蚁族继续蜗居。

周立波结婚了,
郭德纲结仇了。

唐骏学历是假的,
局长日记是真的。

犀利是我哥,
李刚是我爸。

《独唱团》发行了,
《独唱团》又没了。

甘肃发大水了,
上海着大火了。

吃饭越来越贵了,
拆迁越来越便宜。

钱云会死了,
他们还活着。

“他们”更强大了,
“我们”也一样。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随便说两句

所谓的“69圣战”,不过是一场“狗咬狗”的闹剧,从粉丝因抢票殴打辱骂世博会安保人员,到所谓“正义”网民溅着血的语言暴力,双方都可悲得令人惭愧。就连“圣战”这个词,也不由得让人想到打着种种意识形态旗号煽动的激进暴行,令人反感。

只有从小就一直受到尊重的人,长大了才会尊重别人。而这个社会并没有把对他人的尊重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人们在意的,不是这个小到不能再小的自己,就是那个大到不能再大的国家。在这两者的名义下,有多少生命的尊严和自由的权利被无情碾过。我们从小就被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在生活残酷的竞争下又不得不处处明哲保身、一心为己。唯独剩下的十三亿减一人,相比变得无足轻重。

面对中国现实中的问题,想得多一些,就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一起,互相关联,一团乱麻。所以,多说无益,绕来绕去还是这些陈词滥调。顶多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带动他人,大家一起来做正常人,然后,希望一切都会慢慢变好吧。

2010年6月4日星期五

1989年6月4日的人民日报

以下内容及图片来自于芝大图书馆在线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请点击看大图。让我们看看21年前的这一天,人民日报上都写了些什么。

------------------------------

第一版:
关于刚过去的那个晚上,最简短的一篇报道:

北京这一夜

  本报6月4日凌晨5时讯 解放军报6月4日社论说:“自6月3日凌晨开始,首都发生了严重的反革命暴乱。”
  3日22时左右,军事博物馆一带响起枪声,戒严部队进城。
  从午夜到凌晨,友谊医院、阜外医院、北京市急救中心、铁路医院、复兴医院、协和医院和广安门医院等不断给本报来电话告知收治人员的伤亡情况。
  到截稿时止,戒严部队已突进天安门广场。

下面是另外一篇报道。读读,多么熟悉的语言!仿佛依稀就在昨日:

就部队进城执勤受阻 戒严部队指挥部发言人发表谈话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戒严部队指挥部发言人称,今天,部分戒严部队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戒严领,奉命进驻执勤点,在开进途中,受到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和群众的拦阻,部队官兵表现了极大的克制态度。
  戒严部队指挥部发言人说,部队进到市区的一些交通路口时,极少数人制造谣言,煽动一些人设置路障,阻止部队前进。有的人还砸军车,抢夺武器;有的人呼喊煽动性的口号,对干部战士围攻、侮辱、谩骂;还有极少数不法分子往部队行进队伍中仍玻璃瓶和砖头石块,许多干部战士被打伤。他们的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戒严部队的行动,干扰了戒严令的实施,造成了严重后果。在整个过程中,戒严部队的干部战士表现了极大的忍耐和克制,避免了与群众发生冲突,用事实戳穿了极少数人散布的“军队进城是镇压群众”的谣言。
  戒严部队指挥部发言人指出,戒严部队进入执勤点执勤,是为了履行戒严令赋予的制止动乱、维护首都治安和社会秩序的神圣职责。希望广大市民和学生不要轻信极少数人制造的谣言,不要被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要积极协助部队完成执行戒严的任务。同时,要警惕有人借题发挥,造谣惑众,制造事端。

------------------------------

第二版:

------------------------------

第三版:
国际新闻版的几个标题很有意思:(这几个例子在赵鼎新老师的书中都有所提及)

汉城学生绝食示威 抗议当局杀害学生
波领导人指出选举是和解的伟大尝试 告诫任何人都不要玩火 (注意副标题反倒用了更大的字体!)
以军再次入侵黎南部 用飞机坦克对付平民

5月下旬之后,政府逐渐夺回对媒体的控制。记者们只能以这样的方式,默默地作着抗争。

------------------------------

第四版:
不能征服的心!

------------------------------

第五版:

------------------------------

第六版:

------------------------------

第七版:

------------------------------

第八版:

2010年2月13日星期六

Second Bill of Rights

今天去docfilms看了Michael Moore的纪录片《Capitalism: A Love Story》。这部片子描述的是在被华尔街无限贪婪的金融巨头控制的美国式资本主义社会中,中下层民众的利益是如何被唯利益是图的大公司、大银行所攫取,而他们又是如何觉醒与反抗的。

对个人利润的最高追求,和美国式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唤起了人类天性中的贪婪,慢慢地,雪球越滚越大,华尔街嗜血成性的大投行和其它大企业所拥有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不断疯狂扩张,渐渐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经济就像变成了“an insane casino”。于是,两极分化不断加重(“最富有的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超过了最底下的95%的人所拥有的财富总和”),金融危机让问题暴露了出来,无法偿还的巨额贷款压垮了企业和个人,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很多人失去了房子。原先,“美国梦”让他们不去怀疑美国资本主义,让他们相信靠自己的努力,也可以爬到金融金字塔的塔尖上去,拥有数不清的财富。逐渐地,劳动人民和工人阶级发现,他们只是别人用来赚钱的机器,无力改变什么,却可以在瞬间变得一无所有。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在1944年1月11日发表了一段电视讲话,提出了“第二权利法案”(或“经济权利法案”)。这段讲话的电视录像一直被认为已经丢失,直到2008年Michael Moore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进行调查的时候,才被重新发现。这段提议里说道:

As our nation has grown in size and stature, however—as our industrial economy expanded—these political rights proved inadequate to assure us equality i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We have come to a clear realization of the fact that true individual freedom cannot exist without economic security and independence. “Necessitous men are not free men.” People who are hungry and out of a job are the stuff of which dictatorships are made.

In our day these economic truths have become accepted as self-evident. We have accepted, so to speak, a second Bill of Rights under which a new basis of security and prosperity can be established for all—regardless of station, race, or creed.

Among these are:

The right to a useful and remunerative job in the industries or shops or farms or mines of the nation;

The right to earn enough to provide adequate food and clothing and recreation;

The right of every farmer to raise and sell his products at a return which will give him and his family a decent living;

The right of every businessman, large and small, to trade in an atmosphere of freedom from unfair competition and domination by monopolies at home or abroad;

The right of every family to a decent home;

The right to adequate medical care and the opportunity to achieve and enjoy good health;

The right to adequate protection from the economic fears of old age, sickness, accident, and unemployment;

The right to a good education.

All of these rights spell security.

这种“公平的幸福”,是每个社会所应该追求的、却是现在的美国式资本主义无法达到的目标。

影片的最后向我们讲述了芝加哥的一个窗户制造厂工人讨薪的故事。由于金融危机,给工厂发放贷款的Bank of America停止贷款,工厂面临倒闭发不出工资来,眼看就要失业的工人们决定“占领”厂房不走,静坐示威。警察不敢对他们怎么样,他们大声疾呼,迅速引起了媒体的注意。民众纷纷送来食品慰问,芝加哥地区的主教也来支持他们,最后甚至连奥巴马也在电视上公开表示,工人们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终于,谈判之后,Bank of America同意拿出政府给的250亿美元救济款中的一部分继续提供贷款、给工人发放工资。

这样的遭遇对于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但是这种解决方式却是国内很难做到的。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结局更可能是警察强行闯入,与示威民众发生冲突,抓走一批带头闹事的,至多最后政府稍微补一点钱了事,还要防止示威民众去上层政府上访,而媒体则被全面禁声。

美国建国之初所立的“Bill of Rights”,保证了民众的言论、宗教、集会自由,法律的独立、正当、公正性,以及法律未禁止的一切权利,使私人财产得到了保护,避免了民众受到政府不合理的侵害。正是基于这样的传统,美国人民才有了为“Second Bill of Rights”而奋争的可能。正如人先要有尊严地活着,才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可能。没有基本权利的保障,何谈幸福权利的抗争?作为生活在当今环境下的中国人,该如何为失去的权利而抗争?

2010年2月12日星期五

条条大路通朝鲜

截至昨夜,中国共关闭淫秽色情和低俗网站1.6万个,删除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130万条,清理淫秽色情图片85万张,查处30多部淫秽色情网络小说和15款色情手机游戏。排查180万个网站后关闭了未备案网站13.6万个,清退违规接入服务商126家,暂停1.2万个涉黄域名的解析,“为迎春节营造了良好的网上氛围”。

伊朗电信机构宣布永久终止谷歌公司的电子邮件服务,并称将很快为伊朗公民提供国家邮件服务。一位伊朗官员称此举意在促进本地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增进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

“红段子”亦被赋予了国家历史使命。《红段子现象: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主编之一的谢麟振先生也在研讨会上发言说:“亿万群众参与的短信‘红段子’文化是记录与传承中华复兴盛世的最佳形式。”

10日,朝鲜消息灵通人士表示,朝鲜人民保安河与国家安全保卫部于8日发表联合声明称“颠覆体制的尝试已经超过了危险水平”,在警告要采取“强力措施”以后,向拥有手机的朝鲜人民提出了自首的命令,朝鲜目前正对外露信息的行为进行集中管制。

2010年1月13日星期三

Google公司官方声明

转载自Google官方blog:http://googleblog.blogspot.com/2010/01/new-approach-to-china.html,文字的粗体是我自己加上去的。

什么都不用再说了,Google的信息多元化、言论自由的基本理念与中国政府的绝对强权统治、单一意识形态灌输的原则完全是针尖对麦芒,水火不相容。从这个角度来看,Google委身来到中国开展业务完全是一种出于人道主义的援助。

Google宣布google.cn不再过滤关键词,因此估计也就离被关闭不远了。不知怎么,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小学课本上革命烈士英勇就义之前,最后一次高呼革命口号的场景。

看着这一批批优秀高效实用的网站纷纷在中国消失,中国的互联网从此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铁屋时代呢?


A new approach to China

1/12/2010 03:00:00 PM

Like many other well-known organizations, we face cyber attacks of varying degrees on a regular basis. In mid-December, we detected a highly sophisticated and targeted attack on our corporate infrastructure originating from China that resulted in the thef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rom Google. However, it soon became clear that what at first appeared to be solely a security incident--albeit a significant one--was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First, this attack was not just on Google. As part of our investigation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at least twenty other large companies from a wide range of businesses--including the Internet, finance, technology, media and chemical sectors--have been similarly targeted. We are currently in the process of notifying those companies, and we are also working with the relevant U.S. authorities.

Second, we have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a primary goal of the attackers was accessing the Gmail accounts of Chinese human rights activists. Based on our investigation to date we believe their attack did not achieve that objective. Only two Gmail accounts appear to have been accessed, and that activity was limited to account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date the account was created) and subject line,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of emails themselves.

Third, as part of this investigation but independent of the attack on Google,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 accounts of dozens of U.S.-, China- and Europe-based Gmail users who are advocates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appear to have been routinely accessed by third parties. These accounts have not been accessed through any security breach at Google, but most likely via phishing scams or malware placed on the users' computers.

We have already used information gained from this attack to make infra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al improvements that enhance security for Google and for our users. In terms of individual users, we would advise people to deploy reputable anti-virus and anti-spyware programs on their computers, to install patches for their operating systems and to update their web browsers. Always be cautious when clicking on links appearing in instant messages and emails, or when asked to share personal information like passwords online. You can read more here about our cyber-security recommendations. People want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hese kinds of attacks can read this U.S. government report (PDF), Nart Villeneuve's blog and this presentation on the GhostNet spying incident.

We have taken the unusual step of shar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attacks with a broad audience not just because of the security and human rights implications of what we have unearthed, but also because this information goes to the heart of a much bigger global debate about 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China's economic reform programs and its citizens' entrepreneurial flair have lift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people out of poverty. Indeed, this great nation is at the heart of much economic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oday.

We launched Google.cn in January 2006 in the belief that the benefits of increased access to information for people in China and a more open Internet outweighed our discomfort in agreeing to censor some results. At the time we made clear that "we will carefully monitor conditions in China, including new laws and other restrictions on our services. If we determine that we are unable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utlined we will not hesitate to reconsider our approach to China."

These attacks and the surveillance they have uncovered--combined with the attempts over the past year to further limit free speech on the web--have led us to conclude that we should review the feasibility of our business operations in China. We have decided we are no longer willing to continue censoring our results on Google.cn, and so over the next few weeks we will be discussing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basis on which we could operate an unfiltered search engine within the law, if at all. We recognize that this may well mean having to shut down Google.cn, and potentially our offices in China.

The decision to review our business operations in China has been incredibly hard, and we know that it will have potentially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We want to make clear that this move was driven by our execut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out the knowledge or involvement of our employees in China who have worked incredibly hard to make Google.cn the success it is today. We are committed to working responsibly to resolve the very difficult issues raised.

2010年1月9日星期六

GFW与隔离墙

这次回国的一个月,体验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密的GFW封锁:没有twitter,没有facebook,没有youtube,没有blogspot,图片搜索看不到图片,甚至于一旦在google或wikipedia上搜索敏感词,在接下来的一分钟里就无法再进行任何搜索。再加上最近,借打击网络淫秽色情的名义进一步收紧控制,关了BTChina,和谐了imdb,以及据传即将开始实施的白名单制度,即中文网站无论开设在哪里,不备案将无法在国内访问,似乎很快,我们谈论的就将不再是哪些网站又不能访问了,而是哪些还可以上。洋葱报杜撰的这条新闻或许距离成为现实并不太远。当然,凡事应该往积极的方向去想:好的一面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骄傲而自豪地在教科书上宣布,我们伟大的祖国又增添了一项世界之最——我们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局域网。

我们正在修建一道隐形的隔离墙,把自己封闭其中。当然,这堵墙并不严密,翻墙对任何人都绝非难事。不过,GFW造成的后果并不会因此而减弱,反而可能会得到加强。无论采用何种翻墙方式——除非本人直接翻出国界——网速都要多少受到些影响,再加上进行翻墙可能需要的繁琐操作,无疑会降低体验,因此除了少数特别坚定的用户(这里面包括许多真正有良知、有想法、有热情的知识分子),多数人选择的可能是——何必费那个麻烦呢,少上或者不上就是了。连我在国内期间,翻墙上twitter等“不和谐”网站的频率也大大降低。屏蔽了多元的外界,这个社会的多数逐渐走向思想的单一,只坐在自己固有的坐标系里看世界。这就造成“少数人”与“多数人”的思想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交流越来越困难,直至最终“少数人”被孤立,轻而易举地被“主旋律”边缘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果然厉害。怎样才能抵挡这种分化的趋势呢?

一直以来,在中国敢于说出真话、说出常识的人的命运就像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敢对师父有半点反对马上紧箍咒伺候,刚说自己认出了白骨精就被师父打回花果山“上山下乡”,弄不好还被八戒沙僧嘲弄一番。八戒沙僧倒是老实听话,也会个一招半式,可就是老把师父往妖怪洞里领,次次都得靠大师兄拯救危亡,只是下回依旧。把孙悟空们都赶回了水帘洞,这一群皮肥肉厚的家伙不被妖怪吃掉才怪。

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

尊严是我们最后的武器

昨天去学校的影院docfilms看了这个学期法国导演François Truffaut专题系列的最后一部片子,《最后一班地铁》(Le Dernier Métro)。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占领中的巴黎,仍然在剧院里正常工作的人们关于生活、爱情和反抗的故事。剧院的主人Lucas是犹太人,为躲避德军残酷的搜捕,只能躲入剧院的地窖,而把管理权交给了他的妻子,同时也是首席女演员的Marion。而在排演新剧目的过程中,Marion又和新来的风流倜傥的男主演Bernard之间产生了相互爱慕之情。最终,德军战败,在八百多天的地下室生活之后,Lucas重见光明,继续掌管剧院;在最新的一部话剧成功上演之后,Marion同时牵着Lucas和Bernard两个人的手谢幕。

在这部电影中,让人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女主人公Marion地上地下的两段感情(在这里,情人在地上,丈夫反倒躲在了地下,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其他所有人都以为Lucas跑出法国逃难去了),还有影片中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的一个问题:法国人民在自己的祖国被敌人侵占、生灵涂炭的时刻是怎样生活的?

在巴黎,没有上战争前线的普通人们,依然过着普通平常的生活,做着自己的工作。人们依然赶在最后一班地铁之前,来到剧院欣赏艺术,在艰苦的时光中享受难得的快乐。剧院里的人们也都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Lucas虽然身处地下,仍然通过废弃的通风管道倾听着头顶上舞台上的排练,并不断趁Marion在晚上来看望他的时候向她提出改进意见。

但是,在看似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无声的反抗也是无处不在的——在影片的一开始,接孩子的母亲看见一个纳粹士兵拍了她孩子的头一下,便对孩子说,我们过会儿去把头发理掉。纳粹的官员,“戏剧评论家”Daxiat前来对剧院进行审查,临走的时候剧院打杂的老头Raymond把他叫住,拿来两支鱼竿,告诉他说,在法国我们管这个叫做deux gaules(谐音就是de Gaulle)。Bernard来到酒吧前台存自己的帽子,可是当他看到柜台上放满了纳粹军人的帽子,立马转身就走...在这里,没有激烈的反抗,却充斥着无声的战争。平凡的人们用这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告诉他们的敌人,你们可以侵略甚至占领我们的国家,但是你们无法征服我们的人民。

躲在地窖里的Lucas,每天只能通过收音机、报纸和图书来了解外面的世界,但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谎言——对犹太人无端的诬蔑和诽谤。这和现在、此时此刻,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所正在经历的,又是多么的相像呢!我们难道不是也时常感觉到,国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绑架了吗?面对这种无孔不入的侵略,我们都在思索,出路何在?我们能做些什么,才能改变这个社会?这部电影似乎暗示了一个简单的答案——有尊严地活着。或许不必揭竿而起,或许不必血腥冲突,每个普通人都争取过有尊严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反抗。尊严,也就是你我每一个普通人面对步步紧逼的残忍时最后的武器。有良知的人们把它当作底线,丢掉尊严附和上去就等同于同流合污。太多人的尊严遭到了无理的践踏,于是,扔自制燃烧瓶者有之,站在自家房顶上自焚者有之,冒着被判故意杀人罪的危险手刃强敌者有之,冒着被强行送进精神病院的危险喊冤鸣屈者有之。人的本性是极端自私的,要无助到什么程度,才会把自己的生命都押作赌注,去进行一场早已知是不公平的博弈。在一个荒唐的时代,连捍卫自己的尊严都有可能要搭上性命的代价。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它多数的人们仍然有渴望过有尊严的生活,那么这个国家的脊梁是硬的,它不会被摧垮,无论试图破坏的力量来自外界还是内部。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人内心沉默了、屈服了,反而去迎合剥夺自己尊严的力量,对物质、权力、欲望的追求取代了对尊严的渴望和捍卫,那么这个国家无论看上去有多强大,也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

再回到电影。这部电影另外一个吸引我注意的地方是其女主演是Catherine Deneuve。据说曾经有人把她称为那个时代“法国最美的女性”。以前知道有这么个人,是因为在我看过并且很喜欢的好几部Jacques Demy的法语音乐剧电影里,她都是主演。看到这部电影里她的形象,我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以她的那种气质,扮演Evita最合适不过了,恐怕远比麦当娜还要出色...

提到此人,还不能不提一提她的亲姐姐,Françoise Dorléac。一直觉得,她比妹妹Catherine还要漂亮。
两姐妹在Jacques Demy的音乐剧(我的最爱之一)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中也是扮演一对姐妹,在片中她们的歌唱和舞蹈都让人如痴如醉。可谁知,就在拍完这部片子之后,姐姐Françoise去机场赶飞机,开车在法国尼斯的高速公路上出了事故,汽车翻滚起火,她不幸身亡,当时只有25岁。她甚至都没有赶上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的首映式。而她的妹妹,却一路大红大紫,成为了国际一流的影星。命运就这样夸张地,在两姐妹身上,向我们展示了它终极无情的一面。终极的天堂,终极的地狱,原来竟可以相隔如此之近,近到连亲姐妹都可以被远远地抛到两个极端,不由得让人唏嘘。

2009年10月21日星期三

奥尔默特在芝大

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Ehud Olmert)上周四应芝大Harris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Studies的邀请来到芝大做演讲,结果支持巴勒斯坦的学生组织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街头抗议,口号声在一个block以外都能听得见。今日又发现了这个youtube视频,原来会场里的情形更加混乱...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oHxwIiqiH4

站在街头进行抗议,亦或提供声援,都是每个人应有的自由。大家都有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会来说还是必须的。但是无论如何,这样无礼地打断演讲,扰乱会场的秩序,对演讲者都是极大的不尊重。看来这件事的确对芝大的声誉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以至于今天校长Robert Zimmer亲自出面,向全校师生广发email,重申芝大核心价值,呼吁共建和谐的世界一流大学:

At the height of attacks 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the 1930s as a “hot bed of radicalism” by politicians and the national press, President Robert Maynard Hutchins responded by proclaiming our core values, asserting that “… free inquiry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good life, that universities exist for the sake of such inquiry, that without it they cease to be universities, and that such inquiry and hence universities are more necessary now than ever.”

This culture of inquiry and informed argument is a cherished hallmark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t flourishes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what matters is what you say, not who you are. We believe that in the open clash of ideas, progress is made and understanding emerges. But like any cultural conviction, an environment of informed argument and critical inquiry must be nurtured. It creates for the faculty, students, and staff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fundamental right and responsibility to foster and protect rational discourse in an environment marked both by the rigorous challenge of ideas and by tolerance for the expression of multiple viewpoints.

Speakers invited by faculty and students should have every expectation to be treated in accord with the highest ideals of the University. There is also a reciprocal obligation to hear from those who wish to express dissent, but not in a manner that prevents the speech of those with whom they disagree. At institutions without our strong tradition of free inquiry, speakers have been prevented from freely presenting their ideas. We had such an event occur on our campus last week. It is in this context and given the particular history of our institution that the repeated disruption by audience members of the views presented by Prime Minister Ehud Olmert, speaking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Harris School, is disturbing. Any stifling of debate runs counter to the primary values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to our long-standing position as an exemplar of academic freedom. It is a rupture of the sort that is rare on our campus because of our shared views of the importance of inquiry, discourse, and informed argument.

In the tradition of President Hutchins, his predecessors and successors, we remain committed to fostering an arena for the free expression of ideas because it is the essence of our existence as a great University, and we as a community will continue to defend the rights to free expression on our campus.

这封email里一再颠来倒去讲到的芝大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free inquiry, argument, and expression of ideas,确实应该是一切大学存在的根本所在。不过即使在美国这样有充分自由的环境中,即使在芝大这样一贯有重视自由传统的学府里,对言论自由的侵犯也无法避免地发生了。自由存在的土壤是脆弱的,是建立在你、我,我们每一个人实实在在的行动上的。只要有一些人不能容忍、不能尊重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其他一些人的自由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这就是为什么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胡适会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2009年9月9日星期三

国庆,是庆典还是动乱?

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为了迎国庆,颇有武装戒严,包围北京城,坚决制止一场大动乱的意味。仿佛到了国庆,犯罪分子们就纷纷从阴暗的角落跳出来,企图危害首都人民的安全,大搞破坏——国庆到底是一场庆典还是动乱的根源?


十年前的国庆,依然在记忆中留着支离破碎的片断。记得那时刚上中学,学校靠着长安街,于是几乎每天都在头顶飞机的轰鸣声中度过,下课的时候最喜欢到院子里抬头看天上高速掠过的战斗机编队。还记得当时家在甘家口,挨着钓鱼台国宾馆路,这里正好是战车通过天安门检阅之后临时停放的街道之一,于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了真正的一队队的装甲战车、运兵车(没有坦克,坦克都停放在西二环)。


当然,这些武器也是经过改装的——比如说,为了防止轧坏路面,铁履带都换成了橡胶履带。今年这次似乎已经是我出生以来,长安街第三次接受坦克装甲车的碾轧了,只不过,后两次都不会把路面搞得一团糟。作为首都的命脉,长安街时刻准备迎接坦克车的碾轧——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今年初,建国门桥为了准备迎接这次重武器装备通过的考验而进行桥面的加固,桥柱四周搭上了脚手架。有网友用照相机照下了这一情景,并给它起了一个再贴切不过的名字——共和国的脊梁。


我多么希望,在木樨地桥边上的住宅楼上,能挂出一条横幅——二十年后,你们又回来了。


另外,希望被迫去参加庆典日所谓的“游行”的那些普通人们,以及在天安门广场当作“背景”的八万中小学生们人人都能平安,否则真出点意外有个好歹,在这个信息时代恐怕就要演变成一场真正的动乱了。

2009年7月17日星期五

高雄世运会开幕式

昨天晚上在家里电视上通过三立台完整地观看了高雄世运会开幕式的现场直播。总体来说演出的效果不错,很有台湾本土特色,但是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宏大场面相比,水平相去甚远。前面的表演有些拖沓,结构也略显松散混乱。尤其是糟糕的灯光和摄像,地面高度的探照灯射出的灯光不但会晃得摄像机镜头一片白光,而且还使体育场地面亮一块暗一块参差不齐,使得演出的效果大打折扣。不过考虑到这次开幕式只动用了4000演出人员(北京奥运会为15000-20000人),预算经费还不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零头,能献上这样一场精彩的开幕式足以让世界惊叹。

在台湾这个众人关注的争议地区举行世界性的运动盛会,政治上的立场之争、矛盾冲突自然会投射到开幕式中。印象比较深的几处政治表演:
1. 世运会主席在致辞中介绍马英九以“中华民国总统”身份宣布世运会开幕。注意到现场直播的字幕中也是这样写的,说明事先拟好的讲稿中早已确定下这个称呼。
2. 中国大陆代表团抵制开幕式,运动员入场时没有运动员出席。只有两位举着牌子和国旗的可怜的mm,代表着本应出现在后面,露出来自海峡另一端的自信笑容的一张张青春面孔。
3. 一名打击乐手身穿印有简体中文“台湾人”三个大字的T恤衫,是否在向我们表达什么?

整场开幕式给我留下印象最深,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就是最后Hayley Westenra,Russell Watson,苏见信,黄小琥四人联袂献上的九首美妙歌曲,其中包括天籁之音的"Amazing Grace",动情唯美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以及意大利语的"Volare"(飞翔),神圣纯洁的"The Prayer",活力四射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日本流行曲"Nada Sousou"(泪光闪闪),新西兰民歌"Pokarekare Ana"(河水潺潺),歌剧经典"今夜无人入睡",和激情澎湃的"We Are the Champions"。几首歌曲一气呵成,让人听得淋漓尽致。

开幕式在盛大的焰火表演中结束。除了因为没有使用无烟焰火导致现场烟雾弥漫影响效果以外,其气势丝毫不输给北京奥运会。尽管解说员最后所说“开幕式的宏大气势远超北京奥运会”明显属于自我膨胀,这场精彩的开幕式仍然让我对本届世运会充满期待。举办这样的国际体育盛事,以如此自信的脚步走上国际舞台,这是台湾六十多年以来的第一次。同胞们,加油!

2009年6月3日星期三

河蟹遍地跑,看你找不找

发信人: Phocs (PHY05)(妙峰山计时专业户), 信区: CAPU
标 题: Re: [合集][活动]后天去tian'an men打酱油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9年06月02日22:30:43 星期二), 转信


本人因此帖被请喝茶,深刻认识到此行为的严重性,此行取消,望大家充分认识到敏感
时期进行外出骑车活动的敏感性,切勿瓜田李下,自找麻烦。
【 在 Phocs (PHY05)(妙峰山计时专业户) 的大作中提到: 】
: ───────────────────────────────────────
: 作者 Phocs (PHY05)(妙峰山计时专业户), 信区: CAPU
: 标题 [活动]后天去tian'an men打酱油
: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9年06月02日14:23:11 星期二), 转信
: ───────────────────────────────────────
: 口观首都各界群众的20周年纪念活动。
: 有人有兴趣吗。。。
: ───────────────────────────────────────
: 作者 cryspop (肥皂), 信区: CAPU
: 标题 Re: [活动]后天去tian'an men打酱油
: ...........................


--
5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162.105.39.72]
全文链接:
http://bdwm.net/bbs/t.php?CAPU/M.1243952902.A/7204/0/0





发信人: Phocs (PHY05)(妙峰山计时专业户), 信区: CAPU
标 题: Re: [合集][活动]后天去tian'an men打酱油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9年06月02日22:33:45 星期二), 转信


另,此活动仅仅为本人一时兴起发起的旅行活动,与车协无关。以前本人组织的去天安门
等地的短途旅行亦很频繁,并无政治意义。
【 在 Phocs (PHY05)(妙峰山计时专业户)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人因此帖被请喝茶,深刻认识到此行为的严重性,此行取消,望大家充分认识到敏感
: 时期进行外出骑车活动的敏感性,切勿瓜田李下,自找麻烦。



--
3


※ 修改:·Phocs 于 06月02日22:53:55 修改本文·[FROM: 162.105.39.72]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162.105.39.72]
全文链接:
http://bdwm.net/bbs/t.php?CAPU/M.1243953121.A/7205/0/0





另:原帖(现已被合集)中的一些回帖:

───────────────────────────────────────
作者 wincky (小泉做坏人也是要有资本的), 信区: CAPU
标题 Re: [活动]后天去tian'an men打酱油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9年06月02日14:27:11 星期二), 转信
───────────────────────────────────────
什么20周年?


【 在 Phocs (PHY05)(妙峰山计时专业户) 的大作中提到: 】
: 口观首都各界群众的20周年纪念活动。
: 有人有兴趣吗。。。




───────────────────────────────────────
作者 juzi (桔子GP01阳光照进生活), 信区: CAPU
标题 Re: [活动]后天去tian'an men打酱油
时间 北大未名站 (2009年06月02日15:04:52 星期二), 转信
───────────────────────────────────────
纪念啥的?


【 在 Phocs (PHY05)(妙峰山计时专业户) 的大作中提到: 】
: 口观首都各界群众的20周年纪念活动。
: 有人有兴趣吗。。。

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

Hello, President Obama

美国大选,红蓝大战,就像一场四年一度的米兰德比。

大选之夜到班上同学家里party,关注着电视和电脑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比分直播”,亲眼目睹Obama一点点地将McCain不能丢的几个红色州变成蓝色。22:00-22:10,各大主要媒体纷纷预测Obama胜出。22:20,McCain正式发表讲话承认选战失利,媒体评价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gracious。23:00,10公里外的Grant Park,Obama终于出现在舞台上,带着穿着诡异颜色裙子的Michael和两个女儿,面对着现场的20万支持者,发表了一段很有感染力的演讲。0:15,从同学家里出来,在这温暖如春的夜里,大街上到处是在欢庆的人群,来往的汽车都在有节奏地鸣笛,仿佛真的像自己支持的球队赢得了冠军一样。

几个有意思的出口民调:(数据来源:崔奶奶通讯社www.cnn.com

对比2004年的:
可见Obama的肤色确实为他拉来了不少非白人的选票...
目前的经济危机确实对McCain的经济政策不利...
Bush政府真是墙倒众人推啊...不选McCain的因为觉得他会继续Bush政府的政策,支持McCain的则是因为相信他不会重走Bush的老路...

突然有点同情McCain了,一把年纪了,上来就直接被一个黑小子抢走了不少来自非白人的同情票,又不巧赶上金融危机,还要受Bush政府的拖累...看来还是时势造英雄啊。

p.s.美国上下全民关注大选,连Nature这样的学术杂志也不例外。只是很明显负责封面设计和封底广告的两组人这次没有事先沟通一下...

2008年9月23日星期二

今天路上见到...

下午准备回家走到Hutch门口的时候,赫然看到路边一张桌子旁边立着几块似曾相识的展板,其中一块上面用中文写着“无条件军事保卫中国畸形工人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进攻和在中国内部的反革命!打倒达赖喇嘛和帝国主义的挑衅!国际共产主义同盟(第四国际主义者)”。还没读完,就有一个看上去像拉美裔或非裔的大叔上来用英文向我宣传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不要民主党,也不要共和党,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上一周发生的事情难道让你觉得资本主义还有救吗?如果你支持资本主义,那么你就是支持剥削、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看到那些展板上的话,我下意识地以为他在谈论的是中国的政治,所以当时并没有理解他的观点,后来离开以后才意识到他一直在说的是美国政治。然后又想起来这不是我第一次在美国见到这些托派马克思主义者了,上次4.24芝加哥华人反藏独游行的时候也有他们的身影,同样的标语,同样的剪报展板。其实我觉得他们对中国的现状并不了解——至少,如果他们认为现在的中国还是“畸形工人国家”的话:中国早就已经“打着左灯向右拐”了。另外,我对他们宣讲的内容也不是很认同——实际上,我更倾向于改良主义,而不是激进革命派的做法。

说到底,究竟要什么“主义”并不重要,让人民日子过的舒服才是政府的真本事。

不过,至少在这个国家大家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真好。

2008年9月11日星期四

天安门啊天安门

这两天心血来潮又把《天安门》重新看了一遍,至少是第四遍看了吧。这部纪录片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每看一遍都能让人有新的感受,体会到新的东西。这回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其实悲剧性的结局在五月二十七日联席会议作出的撤离广场的决议被柴玲等人否决掉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正是学生亲手把美好的希望葬送在长安街上的。另外对柴玲除了长相以外都越来越不能忍,对吴国光、梁晓燕、侯德健越来越欣赏,还有那个工人大哥赵洪亮实在是太逗了。看来在这种事情里,多数知识分子能够保持理性的时间远远比学生们,尤其是大群聚集在一起的学生们,来得长。

2008年8月18日星期一

刘翔退赛,中国田径看到曙光!

刘翔退赛,我却怎么也伤心不起来。

对刘翔本人来说,我确实会感到惋惜。毕竟为了奥运会卫冕,他奋斗了四年,努力了四年,到最后却因为伤病而不能奔跑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样残酷的现实都是难以接受的。而且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才退出比赛,如果这个决定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的话,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尊敬。

但是对中国田径来说,这一天意味着重生,意味着曙光。只有让刘翔走下神坛,中国田径才会有希望。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田径”和“刘翔”是可以划上等号的。这次的事件至少应该让国人们知道,田径不只有110米栏这一个项目,中国也不只有刘翔这一名田径运动员。

自从刘翔在国际大赛上开始屡屡取得好成绩之时,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就拉开了帷幕。在田径这个中国的非优势项目上刘翔异军突起,鹤立鸡群,给低迷的中国田径界增添了不少光芒,给不知道多少主管领导带来了漂亮的政绩。于是,刘翔变成了田径的代名词,变成了一呼百应的神。造神运动不仅使刘翔背负了重大的心理负担,也使那些只重比赛成绩的、势力的领导层在110米栏这个项目上不断加大物力精力投入,在又给刘翔增添了一重负担的同时,投入分配的不均衡严重阻碍了其它项目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田径整体水平的进步!再加上媒体吹捧上天的炒作,你们是在鼓励、赞美刘翔吗?你们是在毁他!你们是在毁着中国田径!

赛前刘翔身上被强加了太多的意义:他是中国田径唯一的希望,背负着全国13亿人民的强国梦。作为一名普通的运动员,受伤本是常事,可是对于他这样的“国宝”来说,受伤就像是一场瘟疫,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为什么他受伤的消息不早一点透露出来?可以想见,为了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刘翔就是带伤也要强行继续训练,这对运动员伤势的恢复有利吗?为了一块金牌,为了中国田径的“面子”,为了稳定全国人民期盼的心情不让他们失望,你们就可以不顾运动员的健康和运动生涯?这和隐瞒不报非典疫情有什么区别?

我早就说过了,大热必死。刘翔这次能拿块奖牌就不错了。算我乌鸦嘴。

然而一个高大的神像轰然倒塌,换来的是被它遮住的明媚阳光终于得以重新洒向人间。

2008年8月13日星期三

开幕式的背后

陈其钢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开幕式中那一曲《歌唱祖国》原唱是一个叫杨沛宜的小女孩,而林妙可在台上只不过是摆摆样子对对嘴型。“为了国家利益”,长得更符合张艺谋叔叔审美的林妙可最终站进了鸟巢。这一消息让我多少感到有点意外——对假唱我早有心理准备,但怎么也没想到播放的音带竟然也不是林妙可的声音。此消息一披露,全世界都感到惊讶,国内的论坛上更是骂翻了天,纷纷为杨小盆友鸣不平。其实仔细想想,两位小盆友不过都是在自己不怎么明白的情况下成为了网络民意潮流的受害者,但整件事情也实在没有卑鄙龌龊到足以让国内网友们慷慨激昂大跳大叫的地步——如果你活在中国还觉得这件事情有多么的不可思议,那还是建议您赶快回火星吧。

为什么我们会愤怒?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功利的社会,身边为了功名不惜一切争的头破血流的人太多太多,我们一边大声疾呼抵制这种风气的沾染,却又一边不可避免的自己也沿着这条路前行。当人类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罪恶时,我们感到恐慌。生活在这样的矛盾和纠结中,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来释放自己的灵魂,一张真正纯净美好,永远不会被浸染的白纸。比如,孩子。人们相信,孩子是天真纯朴无邪的;而当我们看见这几乎是最后固守的一片理想阵地也即将被攻陷时,我们幻灭了,不知道还应该相信什么。在这个不相信宗教的国家里,丢掉了对纯真的信仰,就只能苟活于世。

我同意孩子们的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因为他们不谙世事,没有我们那样世故圆滑,他们头脑简单,简单的令我们羡慕不已。林妙可们真的明白这样一场开幕式被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凭空赋予了多大的意义么?采访开幕式那个放风筝的小女孩的时候,负责训练她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告诉她不要紧张,把开幕式当成一次游戏就行了。而那个小女孩也真的就照做了,排练的时候还调皮地翻跟头。是她真正不紧张吗?只是她不知道要紧张罢了。

孩子们是纯真的。可惜的是,开幕式上的林妙可们还是孩子吗?只不过是导演们的道具而已。我相信,林小盆友也好,杨小盆友也好,她们自己今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开幕式前前后后的一切只是在大人们的指挥下完成的一出皮影戏罢了。反倒是我们,容易把这事太当真,或者说,我们的信仰才脆弱。这次,大人们在数十亿人众目睽睽之下把世故功利都强加在了几个不仅仅被当成孩子的孩子身上,这个信仰就一下子崩溃了。

道具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我们必须向下面这位舞蹈演员致敬:http://2008.sina.com.cn/other/2008-08-12/1030191477.shtml,她在排练中不慎摔伤成高位截瘫。值得欣慰的是,几位导演都对她的受伤念念不忘,并能用对一个人的关怀来关照她,而不仅仅把她当成一个工具,一个庞大机器上的小小零件。

开幕式被要求承载的东西太多,喜欢它也好不喜欢也罢,我们都要向为之在台前幕后默默付出的演员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