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回头看看,我走过的路是以每四年的夏天为一个分界点的。1995年的夏天,在懵懵懂懂中参加了接二连三的考试,然后就穿上了红白色的校服,在真武庙的胡同里开始了最初的校园生活。1999年,一个因北约轰炸南联盟使馆、中央取缔某某大法而使人印象深刻的夏天,又是在让人紧张不安的考试中,忐忑地走进了八中的灰墙小院。2003年的夏天,非典肆虐京城,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高考,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回报是我终于走进了梦寐以求的未名湖畔的那一方天地。2007年的夏天似乎很平静,却因为带着对燕园的眷恋和那一份如梦初醒却为时已晚的后悔而有些伤感,因为带着对彼岸的向往和那一份面对未知世界感到的莫名兴奋而有些激动。
芝加哥四年,不见的是校园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着着实实的“生活”。留学海外的日子像个加速器,使人以数倍于国内时光的速度揭开生活的面纱,面对面地和生硬硬血淋淋的生活撞个满怀,“结束童年欢笑,开始严酷人生”(贾圆圆语)。接受孤独,适应妥协,磨砺意志,敞开心胸,方敢谨慎地显露出一丁点儿锋芒。
2011年的夏天,我还没有毕业。渐渐地有点儿害怕认识新人,不愿被问到那句不可避免的“你第几年了”。其实回家来面对自己仔细想想,只要日子过得充实满足,有乐趣有目标,又何必着急,何必在意时光的飞逝呢?校园生活的赛跑早已结束,我们航行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
四年之后,我在哪里?我宁愿不去仔细安排,只是因为未知的因素太多,太多。只愿能够把握住一条大方向,处理好每件小事情。比起计划未来,想想明天中午吃什么,才是生活教会我们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