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

寒假

今天去Doc Films看了李红旗的独立电影《寒假》。闷骚片闷到最后,居然还咂摸出点儿味来。转载一篇影评,于我心有戚戚焉。

------------------------------

对世界的失望,对自我的审检


  骤然降温的夜晚,上军理课的时候临时决定翘掉这些毫无生机的东西,去看电影协会放的电影。独立电影《寒假》。非常慢的节奏,仿佛时间被内蒙古的冷空气冻住了,毫无生机的孩子们,毫无生机的生活,表情被冻住,心被冻住。一切的发展都只是因为习惯。无聊的生活没有尽头,每一个人都失去了怀疑的能力,理所当然地过着自己自以为是的生活。阴翳的毫无生气的天空,阴翳的毫无生气的人。占小便宜的中年妇女,看着窗外发呆的老爷爷,离婚的夫妇,被呼噜吹得转的风车,不断下雪的天气,吵架的朋友,想当孤儿的小男孩儿,说着疯话走错教室的生物老师,无论发生什么都懒洋洋一成不变的学生们。这些沉闷的,压抑的,无聊的气息,在大段的沉默和导演的定镜头里得到张扬,压抑,压抑,压抑的房子,压抑的小区,压抑的教室安静得只有学生的呼吸声。直至最后左小祖咒的歌声突兀地响起,震耳欲聋地响起,与画面上懒洋洋一成不变的学生们互相恶狠狠冲突着。

  导演李红旗来到现场交流。我是第一个问的,我问他,你说你从拍电影中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那么这部电影让你获得了对世界怎样的认识呢。他说,我喜欢一个人呆着做自己的事儿,拍电影是我唯一的与外界交流认识世界的机会,这样的认识不是一步完成而是循序渐进的。

  他说,人是最危险最无能的生物,毁灭性最大,自以为是从来不怀疑,害怕自己的怀疑让自己被社会遗弃。他把这些想法放在最后一个走错教室的生物老师嘴巴里说出来,只可惜啊只可惜,台下的学生仍然是一脸的漠然麻木。

  他说,他现在做的是尽量不商业化的东西,是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因为他还不够强大,不能够左右商业,一旦妥协必然会立即被湮没,他说,等自己足够强大可以左右商业化的时候,才是他接受商业邀请的时候。

  我们问他,你的电影不好找,要通过怎样的渠道才能看到呢?他说,去盗版碟店吧,肯定能找到,没关系,我支持盗版的。然后就淡然地笑了。

  结束后我去找他,有人问他,电影就像菜,你的电影这样枯燥乏味不放盐不放醋是不会好吃的吧。李红旗听问题的时候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红塔山,拔出一根点上,我这才发现他穿的原来是掉色的牛仔裤和起毛球的毛衣,顿时对他肃然起敬。这个获得国际奖项的导演的落拓吸引了我。他抽了几口,说,你把电影比作菜,那么好,我告诉你,我的电影不是菜,是药,不可口的。说着走出了教室,我跟上去问他,你有没有过对自己现状的怀疑,有没有因为自己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对自己失望呢?他说,我每天都在怀疑自己并对自己失望。如果一个人一直都在对自己满意,他还怎么进步。要与对自己的怀疑与失望共存,在对自己的审检中获得提升。我说,如果对自己的怀疑和失望到了难以对抗的时候呢?

  他笑了,说,那就允许自己虚弱吧。

  我说,谢谢,然后转身离开。再一次在走出教学楼的时候与北京的冬天撞了个满怀。

2011年9月24日星期六

草原行记

第一天 北京-上都-多伦淖尔

9月9号,我和父母一起开始了四天的内蒙自驾游。为了能多看风景,我们没有选择走高速路最多的线路,而是以开行国道、省道为主。

进入到内蒙境内,道路两旁的农田、树林渐渐稀落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宽阔的草原。我们去的时节已是内蒙的秋天,草原由绿转黄,随处可见牧民砍下并捆好的一捆捆干草,为牛羊驴马熬过严酷的冬天做准备。


一路上悠悠闲闲走走停停,经过上都镇,傍晚抵达了第一天的目的地多伦淖尔镇。小镇不大,不过马路都修得十分平整宽阔。镇中心的广场放到哪里都可以称得上是巨大,不过偌大的广场上几乎没什么人,显得异常冷清。

“淖尔”有的时候也被翻成“诺尔”,在蒙语中是“湖泊”的意思。在旅馆放下东西后,我们就来到了著名的多伦湖景区。夕阳西斜,四野空旷无人,只有风吹过一池平静的湖水,拍在岸边留下轻轻的哗哗声。


从多伦湖出来返回多伦镇,我看到了一生中所见过的最绚烂的晚霞。


纵使是最出色的调酒师,又怎能调出大自然天地合一的瑰丽?


第二天 多伦淖尔-经棚-热水塘

从多伦淖尔出发,到乌兰察布,就驶上了大有名气的呼满大通道。这条大道地处有着“塞外江南”之称的浑善达克沙地,道路两旁的辽阔大地上壮美景色不断。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草已变黄,如果在七八月间来这里的话,一定会是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吧!


途径西拉沐伦河响水水库,下车游玩。


下午继续赶路,早早地赶到了住宿地热水塘镇。热水塘镇特别小,不过在其主街道两边,却密密麻麻布满了或大或小或豪华或简易的旅馆,占据了这条街道多一半的长度,足可想见夏天时旅游者络绎不绝的盛况。此时已经过了旅游旺季,多数的旅馆都冷冷清清,有一家甚至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他们那儿现在只住了一名疗养的客人,整个旅馆只剩两名服务员,并推荐我们去住旁边的另外一家。

在热水塘镇周边逛悠,发现了一大片壮观的向日葵花海。向日葵的花盘一旦盛开,就不再向日转动,而是固定朝向东方,因此我们看到的向日葵,几乎全都背对着阳光。



第三天 热水塘-黄岗梁-阿斯哈图-达里诺尔-经棚

第三天是沿途风景最美的一天。我们从热水塘出发向北,穿过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阿斯哈图石林景区,沿赫赫有名的达达线开往达里诺尔,即达里湖。

开向黄岗梁的山路。


黄岗梁的白桦林。


成群的动物的出现成了一路上最大的惊喜。羊群在山坡上吃草,在远处,牧羊人骑着马或坐在摩托上看守着它们。在不少更高的山坡上,还依稀可见牧羊人居住的一个个蒙古包。


羊是很怕人的动物——我们一走近,羊群立刻吓得四散跑开。相比之下,牛、马和驴们则要胆大得多,有的就在离公路很近的地方安然吃草,有的更是大摇大摆地走到了马路上,任凭汽车驶近,依然能够脸不变色心不跳,淡定地岿然不动——毕竟整个草原都是它们的地盘,我们才是来客。


蜿蜒的小溪流过草原,除了无处不在的风,草原上的一切都寂静无声,给人以无限空旷的静谧之美。然而,如果在草原上居住久了,长期的安静寂寥下缺少感官的刺激,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乃至大脑的思考功能会不会产生钝化?


下午的达里湖太过令人失望,略去不提。

晚上我们住宿在克什克腾旗的首府经腾。“旗”大致相当于“县”,因此经腾的地位就相当于县城。毫无意外地,县政府大楼是县城里最气派的建筑。县城大街虽乱却也繁华,竟然还有苹果产品店和一家小肥羊火锅——不过这儿的羊肉那当然是好得没话说!


第四天 经棚-乌兰布统-塞罕坝-北京

最后一天,回家的路程漫长遥远,基本上都在着急赶路,路上的几个景点都是一笔带过,反倒是几处没有开发成景点的地方,吸引我们停车留恋。


一进入河北界内,宽广的草原立刻消失不见,仿佛它只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再次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我仅仅卑微地希望,这两个世界就这样各自存在下去,谁也不要试图融合对方,同时谁也不要对对方关上大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永远保存对外面世界的那份思念。

2011年9月9日星期五

浮光 · 掠影


从上海到南京的高速路上,宽阔鲜亮的柏油路两旁,一排排整齐的住宅楼在苏南的城市与乡村间拔地而起。在已有人入住的房间的阳台上,总是成片地晾晒着清洗干净的衣物。塔吊从每一栋还没有建好的楼房顶部冒出头来,像一个家长保护着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冒着形迹可疑的烟雾的高大烟囱、双曲线身形的冷却塔也不时从窗边掠过。未建成的立交桥像被斩首的蛟龙,游弋纠缠在高速路的腰间。

一切显露出和之前一年半栖居的大洋彼岸不一样的气息。这才是那片我爱过、恨过、自豪过、也咒骂过的土地,我出生的地方,我死去的归所。

这次唯一注意到的不同之处是,乡镇间立起了不少头顶十字架的尖顶教堂,突兀而孤傲地矗立在四周围红砖小楼的包围中,显得相当扎眼。



南京是一座很有市井生活气息的城市。

保护得颇为完整的城墙限制了市区的大小,也限制了道路的宽度。在这样的范围内,生活的柴米油盐都在繁忙地进行着,任何无序的迹象都早已幻化为秩序的一部分。街旁密密麻麻的粗壮梧桐树,把整座城市笼罩在绿荫的保护中。秦淮河畔、解放路旁,总是让我回想起早十年间北京二环内的生活百态。

繁华的市中心虽然不大,却也不逊于任何大城市。站在玄武湖旁的城墙上看过去,新建成的紫峰大厦像极了芝加哥的Trump Tower。

作为旧都,这里的历史总是由当前的胜利者来书写的。总统府、雨花台,作为“人民”的战利品,叙说着这一面的故事。好在任你风吹雨打,玄武湖总还是在那里,碧波荡漾,不离不弃,包容、接纳着各怀心事的游人。



北京太大了,大到每个角落的风格都如此不同,根本没法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北京的好处日新月异,缺点却是一成不变:混乱拥堵得让人绝望的道路,挤得令人望而生畏的公交车和地铁,过于浓厚严肃的政治气息,高昂的生活成本,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弱势群体被无情挤压的生存空间,污染的空气与河流,还有每个国内城市都会有的,马路牙子底下永远会神秘出现的,那一滩滩来路不明的污水。

之前,我好像并不大清楚我为什么喜欢北京,以为很大程度上,仅仅因为它是我的家乡。那天在奥林匹克公园北区散步,夜幕降临,这儿慢慢热闹起来。百十来人伴着《采蘑菇的小姑娘》跳起集体舞,旁边一家三口用葫芦丝吹奏着傣族乐曲,街对面退休老人们在专业的声乐老师引导下合唱歌曲——从《血染的风采》到《我和你》,空中飞翔着会亮灯的串串风筝...而背景里,奥林匹克转播塔在夜色中变幻着五彩斑斓。

我喜欢的,就是在他们身上看到的这些充实感与归属感吧。只要有真心喜欢的事,每天在这里都可以过得很充实。看过了美国的单调寂寥,这样的充实显得难能可贵。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我想我也不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迷失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霓虹之中——这是北京的陷阱,也是所有大城市的陷阱。见识过了冷清与安宁,再回到热闹与喧嚣,挺好。

2011年8月17日星期三

四年轮回

芝加哥的夏天,在我刚准备好迎接它的时候,就已经哧溜一声从身边滑过。明媚的阳光下,轮廓清晰而透亮的白云在纯蓝色的天空里闪转腾挪。八月份的尾巴,九月份的前奏,这是芝加哥最美丽的季节,也是新生入学的季节。崭新的面孔,树荫下的街道,走廊里的气息。看着身旁的一切如同我刚来时一样走进下一个新的轮回,我不情愿地再次提醒自己,这已经是我在风城的第四个年头了。

或许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回头看看,我走过的路是以每四年的夏天为一个分界点的。1995年的夏天,在懵懵懂懂中参加了接二连三的考试,然后就穿上了红白色的校服,在真武庙的胡同里开始了最初的校园生活。1999年,一个因北约轰炸南联盟使馆、中央取缔某某大法而使人印象深刻的夏天,又是在让人紧张不安的考试中,忐忑地走进了八中的灰墙小院。2003年的夏天,非典肆虐京城,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高考,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回报是我终于走进了梦寐以求的未名湖畔的那一方天地。2007年的夏天似乎很平静,却因为带着对燕园的眷恋和那一份如梦初醒却为时已晚的后悔而有些伤感,因为带着对彼岸的向往和那一份面对未知世界感到的莫名兴奋而有些激动。

芝加哥四年,不见的是校园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着着实实的“生活”。留学海外的日子像个加速器,使人以数倍于国内时光的速度揭开生活的面纱,面对面地和生硬硬血淋淋的生活撞个满怀,“结束童年欢笑,开始严酷人生”(贾圆圆语)。接受孤独,适应妥协,磨砺意志,敞开心胸,方敢谨慎地显露出一丁点儿锋芒。

2011年的夏天,我还没有毕业。渐渐地有点儿害怕认识新人,不愿被问到那句不可避免的“你第几年了”。其实回家来面对自己仔细想想,只要日子过得充实满足,有乐趣有目标,又何必着急,何必在意时光的飞逝呢?校园生活的赛跑早已结束,我们航行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

四年之后,我在哪里?我宁愿不去仔细安排,只是因为未知的因素太多,太多。只愿能够把握住一条大方向,处理好每件小事情。比起计划未来,想想明天中午吃什么,才是生活教会我们的硬道理。

2011年7月26日星期二

动车出轨之后

1998年6月3日,德国高铁ICE 884从慕尼黑车站出发,驶向汉堡。行驶了五个多小时后,这辆有着十二节车厢,承载着四百多名乘客的安全高速客车,像往常一样行驶到埃舍德小镇的一座路桥时,却以200公里的时速冲出轨道之外,410米长的车身全部出轨,撞上路桥,300吨重的双线路桥完全崩塌,高铁第一节车厢飞向空中,又重重摔落在地上,而其它车厢则在重压之下,扭成一团。短短一分多钟,101人死亡88人受伤,酿成高速铁路历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事故。

下面是关于那场事故的一部详尽的纪录片,推荐大家有空看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UNxGSZUJc

这个系列纪录片每集的片头总会有一句话:"Disasters don't just happen. They are triggered by a chain of critical events." 发生事故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让事故再次发生。毕竟,铁路是亿万人所依赖的出行方式,没有人愿意冒巨大的生命危险乘坐火车。温州动车追尾出轨之后,我们关心的仅仅是几个自然而然的问题:追尾究竟为何发生?哪些事件的连锁发生导致了最终的惨剧?哪些人或机构应该为这起事故负责任?

如果有关方面能够进行细致的调查,做出像上面那段视频里那样的精确分析和问责,多数的民众也就应该满意了吧。当然,调查需要时间,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不过,政府还要面临另一层困境:由于政府部门已经普遍完全失去公信力,无论他们说真话假话,做好事坏事,人们总会认为他们在说假话、做坏事。因此任何和官方相反的消息、观点、数据,无论是真相还是谣言,都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相信。就好比由于国家的免疫系统已经形同虚设,疾病才得以在国家体内肆意流行。虽然传播谣言无益于解决问题,但是人们宁愿去相信谣言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根源所在。

怀疑、不信任,是社会关系最大的破坏力量。它可以摧毁谎言,也可以制造谎言,可以把善良的人变成祥林嫂,也可以把满腔热血的青年变成“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信任的摧毁是容易的,有时只需要一个错误、一次失望;而信任的重新建立却是艰难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坦诚相待,让事实说话。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个社会和一个人体的健康状况在很多方面真的非常相似。至于从“病来”到“病去”的拐点究竟何时出现,谁也说不好,恐怕还得靠每个普通公民坚持不懈苦口婆心一天三次威逼利诱地监督、敦促它吃药,一点儿一点儿帮助肌体恢复功能。只要不“病逝”,我们就还有希望。

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风暴过后的海德园


新闻报道说,周一早上的这次风暴尽管只持续了几分钟,但破坏巨大,瞬间风速最高达到每小时80英里,造成芝加哥地区86万人停电,到周二早上仍有36万人没有恢复供电。在Hyde Park,随处可见断树残枝,半米粗的大树就这么被风吹折,实在令人生畏。

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今天“历史性”的一刻

小车总里程数达到十五万英里~(感谢亲爱的某同学的辛勤拍照)


说实话我开得并不多,一年零两个月前刚买的时候就已经有144310英里了,合着这一年开了5690英里...我连自行车的码表上都有2400多英里了(这个是那辆公路车骑了两年多的总里程,并没有包括每天骑车来回学校的路程)...

红微博

今天刚听说有“红微博”这么个东西,联系近日来祖国万里江山一片红,特献上配图诗朗诵一首,敬祝伟大的党九十大寿。


建党伟业传四方,
人民公仆我来当。
齐心协力唱红歌,
腾飞莫忘挡中央!

2011年6月26日星期日

理解的可能性

周五晚上去市中心的Goodman剧院看了新上演的话剧《Chinglish》。此剧的编剧叫David Henry Hwang,中文名叫黄哲伦(Wikipedia说的),是个在洛杉矶出生的ABC。本来担心剧中的英文对话不能完全听懂,进了剧场才发现剧中穿插着大量的海外口音普通话,应该算件好事。

剧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是典型的西方主流对中国的看法:法律形同虚设,办事只靠关系,官员贪污腐败,党则是只为己不为民。而中国人呢?粗鲁、不懂得尊重他人、没有信用、一切以名利为重、婚姻里没有爱情、说谎成性。至少在本剧的大背景——地方官场上,这些印象并不全是主观臆断。

按导演和编剧的说法,这是一个关于“理解”的故事:人们如何拼命地想要被他人理解,而事实上真正被理解又是多么困难,无论是在日常对话、生意还是爱情中。

这部戏展现这个主题的切入点是“理解”的反面——“误解”。误解在这儿分为两个层面:语言上的和文化上的。

在语言上,这位来中国做生意的Cavanaugh先生与贵阳文化局官员会谈时翻译漏洞百出,令人哭笑不得,有时候传递的意思完全是猴吃麻花——蛮拧;而私下对话更是费劲,好似鸡同鸭讲,语句全被肢解成东一块西一块的词语碎片,想明白对方的意思只能连猜带比划,兜好大一个圈子才能连成完整的一句话。当剧中人物说中文时,其(正确的)英文翻译会投影在布景上,因此观众明白每一个人每一句话在说什么,而剧中角色却不然,于是形成了荒诞的反差。全剧的笑点也基本集中于此。

在文化上,Cavanaugh先生必须适应有中国特色的“关系”文化,搞清他需要打交道的人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人情纠葛,方能分清敌友,凯旋而归。他发现自己爱上了答应帮他忙的徐副局长,偷情之余却意识到在对待爱情、婚姻、家庭、信赖、责任、出轨等等各个问题上,她和他都不在同一个维度。他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在她身上根本行不通,这完全是两种世界观的冲突,而语言沟通上的困难使他更加难以理解她的行为动机。一个刚来中国的老外,需要在瞬息万变的商业战场上适应游戏规则,分清敌友、认清形势,这构成了整部剧的戏剧冲突主线。而Cavanaugh先生与徐副局长的深入对话,揭示了两人思想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他们对于生活各个方面精彩的讨论与争辩,构成了这部剧的戏剧张力。

而编剧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呢?在剧的末尾,Cavanaugh先生说,他的公司会继续在中国发展,致力于把中国文字准确地翻译出来(他的公司是制造英文指示牌的,这本身就是一个以生产“理解”为目标的行业),但更重要的是“翻译”那些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中文词汇。换句话说,要想真正理解文化差异,必须深入到另一个文化中亲自体会。

这个回答或许不能令人满意,于是我又想起了之前反复出现的一句话,也许能够作为编剧的另一个“暗示”。两人偷情的片段,当他们一会儿中文一会儿英文折腾了半天,仍然谁也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心急如焚,理解无望之时,她总会捂住他的嘴,轻轻而暧昧地告诉他:"So not talk. Better silence."——那就不要说了吧。沉默更好。


题外话1:舞台布景非常赞!舞台上使用了两个布景转盘,只要两侧各旋转九十度就能组合出一套新的场景,布景可以伸缩,拼接得天衣无缝。

题外话2:剧组似乎对王力宏有某种奇怪的偏爱,幕与幕之间的转场音乐多是风格极其诡异的王力宏的歌...

2011年6月5日星期日

芝加哥黑帮报复事件枪击地图

5月29号,芝加哥警方宣布从特别分队派遣500名警员前往高犯罪率地区进行治理工作,引起黑帮不满,加上第二天5月30号周一是“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全国放假一天,从30号开始黑帮展开了报复行动,在街头肆无忌惮地开枪射击路人——而且是为了枪击而枪击,并无抢劫等其它动机。仅仅是新闻报导了的两天,30号晚上至31号凌晨就有七死二十一伤,6月3号晚上至4号凌晨又有四死十二伤...

自己根据新闻做了个枪击事件地图:


View Map of Shootings in Chicago in a larger map

其实做这个地图的主要动机是想看看往南芝加哥和印第安纳州骑车的41号公路是否还安全...事实证明,这条路并没有那么吓人,而且所有的枪击都发生在夜间和凌晨,光天化日之下应该没有问题...不过还是小心为妙。

另外...Hyde Park是安全的!


(芝加哥电视台表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奥巴马总统掷地有声的话语依然萦绕耳边,再联想到本周芝大校区内没有发生一起枪击案件,这幅地图,同某些东方国家的宣传恰恰相反,正好说明了我们的黑帮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

2011年5月28日星期六

想记住的话(第二季)

6. 好的生活应该这般度过:一个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投入到他心灵所选择的那个事业中,不断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永远没有终点。这种感觉必然在人类活动中普遍存在,奋勇拼搏的运动员,有胆有识的商人,日理万机的政治家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达到这个状态。而这一事业也未必是做科学研究,它可以是哺育一个婴儿,烹饪一桌菜肴,攀登一座山峰。

7. 你还年轻,你要用更广的心胸,去看更大的世界。

8. 事实上,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社会动荡是指严重的社会冲突会威胁政权和制度的基本框架,而社会溃败则是社会肌体的细胞坏死,机能失效。社会动荡的反面是社会稳定,社会溃败的反面是社会健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克服社会溃败所必须进行的一些变革,往往由于担心其威胁社会稳定而被束之高阁,结果是使社会溃败的趋势日益明显。

9. 老实点儿,别太虚着。(注:这句是两年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听完杨立新的讲座之后,上台找他签名合影的时候,排在前面那位请他写下他的座右铭,杨立新所写的一句话。)

10. 一定要继续呼吸继续活着,因为明天,太阳又将升起,谁知道海浪又会带来什么。

2011年5月26日星期四

玻璃女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VbaJAIGNdc
4:10-7:16

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 都成了黑墨水而自惭形秽
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 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
一切路口的警察亮起绿灯让你通行
一切指南针为我指出你的方位

你是不留痕迹的风
你是轻轻掠过我身体的风
你是不留痕迹的风
你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风

我的爱人 我的爱人 我的爱人...

你是我温暖的手套 冰冷的啤酒
带着太阳光气息的衬衫 日复一日的梦想

你是纯洁的 天真的 玻璃一样的
你是纯洁的 天真的 什么也污染不了
你是纯洁的 天真的 什么也改变不了
阳光穿过你 却改变了自己的方向

你是纯洁的 天真的 玻璃一样的
你是纯洁的 天真的 什么也污染不了
你是纯洁的 天真的 什么也改变不了
阳光穿过你 却改变了自己的方向

2011年5月21日星期六

雾锁风城


这两天芝加哥沿湖一带时常被大雾笼罩。从密歇根湖吹向内陆的风,把湖上寒冷湿润的空气带到了被太阳晒得相对较为温暖的陆地区域,因此形成了大雾。

在市中心实习所在的公司37层的办公室里,我可以眼睁睁地看着高大的“雾墙”从湖岸一点点向西推进,吞没了Soldier Field体育场,吞没了Lake Shore Drive高速路,直至吞没了市中心的高楼大厦,只剩下一个顶,还矗立在雾气之上。这让我想起了海啸、雪崩、洪水、沙尘暴,还想起了一个词——水银泻地。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办公室,方向东南,雾气从左手边的湖上弥散开来,向陆地浩浩荡荡地进军,颇有点儿像奥特曼动画片里小怪兽出现时的场景。小手机照的,两百万像素,您就甭挑了。

CSSA一年

当了一年的CSSA主席(之一),今天正式“下岗”了...

大概回想了一遍这一年里都干了什么,算是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2010]
05.01 Brookfield动物园春游
05.20 换届选举
05.30 第一次开会
06.13 第一届三国杀比赛
07.03 樱桃采摘
08.05-09.16 新生接机
08.17 新版新生手册编修完成
09.12 沙滩排球比赛
09.12 Citibank理财讲座
09.16-09.18 中央电视台来访
09.29至今 每周电影放映
10.03 新生BBQ
10.31 速配约会
11.07 卡拉OK大赛
11.09, 11.11 Speed Reading Workshop
11.12 吴建民大使来访
11.21 第二届三国杀比赛
[2011]
01.01 NBA比赛公牛-骑士
01.04 春晚第一次筹备会
01.16 小品《一见倾心》第一次排练(好吧我把它写上是因为这事对于我有很重要的意义)
01.20-01.21 迎接胡锦涛主席
01.22 芝加哥地区七校联办春晚
01.23 春晚第二次筹备会
01.30 芝大春晚
02.12 滑雪
02.12 元宵节晚会
02.20 签证和移民法律讲座
03.18 游戏之夜
04.10, 04.16 《此间的少年》放映
05.04 汽车维修、保养及安全知识讲座(这个其实由于一个诡异的原因没有办成:发出通知邮件以后有群众反映主讲人是个骗子...最后谨慎起见还是取消了活动。讲座的念头源于我的突发奇想,也确实准备得仓促了些,希望以后在对主讲人进行过充分的联系和了解的基础上能把活动办起来。不过我心有不甘,所以还是列在这儿...)
05.14 Holland郁金香节春游
05.20 换届选举
05.21 芝大西北中国留学生辩论赛

想想还是挺充实的。上面这些都是我们CSSA直接或间接经手组织或帮助组织过的活动,其它帮忙宣传过的活动更是不计其数。回头看看,最忙的是9月、1月和5月,这些时候手头都至少有三个活动在同时运作。

去年和今年的换届会居然在同一天,也算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了。成就也有,遗憾也有,但一年就这么呼呼地过去了。想想每个大活动之前那些焦头烂额担惊受怕的日子,嘿嘿,还真有点儿意思。

感谢CSSA大家庭每个成员这一年来的帮助、支持和付出,你们就是我能靠在一起取暖的兄弟姐妹。举办一个活动,吸引认识的、不认识的众多朋友前来参加,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声,看到他们写在脸上的满足,感受到他们由衷的谢意,便是我最欣喜的时刻。

这就是我参与CSSA最重要的意义。

2011年5月19日星期四

梁左十年


5月19日,是梁左先生离世十年的忌日。

梁左曾经找人算过一次命。算命的说,梁左43岁是个坎。过了43,第一还有43年活头;第二,后43年,要嘛有嘛。梁左两眼放光地对他在北大中文系的挚友苏牧说:“再活43,86了,够了。关键是‘要嘛有嘛’!”

2001年5月19日,梁左因突发心肌梗塞英年早逝,终年43岁。

关于梁左和《我爱我家》,我之前已经写过很多。经典的东西可以永远保持它的青春,因此我不想再多说什么。

十年了呀。十年前的那个世界,我几乎都已经不认识了。不知道先生如果看到今天世界的这副面孔,会是兴奋、痛心、还是无可奈何呢?

在这儿转载一篇梁左的女儿梁青儿在父亲逝世不到一年后写的一篇文字。在安静的夜晚安静地读一遍,怎能不令人动容。

------------------------------

爸,你低头看看

我攥着自己第一笔稿费从杂志社走出的那一刻,差点儿被白晃晃的阳光刺晕在地。

赶紧用左手支撑在了路旁的一根儿电线杆上,大口地喘气。恍若隔世地望着街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物体,茫然,不知所措,晕......

“爸爸,等我以后有了钱,给你买大房子好吗?”
“哈哈...大房子就算了吧,给我买两条烟就行。”
“嗯,那好,那我以后用我的第一笔稿费给你买两条烟好吗?”
“好的,好的。”

我坚持着,蹒跚地走到树下一个老人的烟摊前。阳光把树的影子打在老人皱巴巴的脸上,叶子的形状依稀可辨,抖动着,跳跃着,让她那毫无生机的脸显得更加怪异狰狞。我抑制住转身逃跑的强烈欲望,用所有的钱买了两条最贵的烟。

街上的每一个人都对我不屑一顾。他们有自己的目标,不断向前奔走争取。是悲哀啊是鼓舞啊......他们咬紧了牙顽强地与命运斗争。

而我眼里的一切固定在我提着那两条儿烟,转过身去的那一瞬——行人,车辆,紫色烟雾,晦涩光线...静止,静止。

我不知道下一步应该走向哪儿。

许多往事被我零零散散地遗忘在成长的道路上。

只有我曾经承诺过的一句话,今天终于变成现实——虽然爸爸已经离我而去——但我挣了钱了,买了烟了。

我只好任由哀痛席卷,含着颤抖的泪把这烟用双手高高托起。

——爸,我没违背誓言,我用自己的第一笔稿费给你买了烟。

爸,雨可以从天堂的地板的漏洞中洒到地上,你的眼光也一定可以。

所以爸,你低头看看。

2011年5月17日星期二

CCTV《世界著名大学》系列片芝大专集

我这个土人今天刚想起来这茬儿,一搜就搜到一个链接:

http://shaoer.cntv.cn/cctvchildren/shijiezhumingdaxue/classpage/video/20110215/100147.shtml

去年9月我们CSSA协助他们拍摄了这部片子,包括带他们拍校园周边,帮他们找采访对象,等等,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可真是够忙活的。

上镜的“熟人”也真是不少哇,孙冰马志莹汪进孙飞师安王佶扬,杨大利龙漫远何川,Robert Zimmer、Robert Fefferman、Robert Pippin(拜托你们起名字的时候有点儿创意成不),合着就差一奥巴马了...

这片儿亮点太多太多了,请大家自己观摩。只可惜我采访我系教授Peter May的内容整个都被无情删掉了...

我先来吐几个槽:

18:44,我老板Lalley骑车被偷拍!!这是神马情况?!
24:49,最精彩的第一句,芝大的著名妙语“If I wanted an A, I would have gone to Harvard”完全没翻译出来啊...难道就因为那谁跟那谁在那儿你们就不敢埋汰哈佛?
27:43,雅思?两万五?这不坑小孩家长呢么...回头不光白考了个雅思,入了学账单发下来一看,得,家里砸锅卖铁也凑不够!你说这咋办?

2011年5月16日星期一

山寨荷兰

密歇根州Holland小镇,一年一度的郁金香节。这里连同附近的几座小镇都是19世纪后期由来自荷兰的移民者最先建立,于是这座镇子因此得名,而邻近城镇则有不少是以开拓者的姓氏命名。我们CSSA组织前去的时候已是郁金香节的最后一天,加上早上刚刚下过雨,不少郁金香的花瓣都已蔫垂下去,成为美中不足。想起北京植物园内每年春天大片大片蔚为壮观的郁金香园,应该也已经光鲜地开过了吧?

2011年5月15日星期日

人性

2011年5月8日,国际米兰主场3-1战胜佛罗伦萨。帕奇尼上半场第25分钟首开纪录之后,官网文字直播把这粒进球献给了内蒙古的国际米兰球迷杨晓冬——“We would like to dedicate this goal to Inter fan Yang Xiaodong from Inner Mongolia.”四天之后,杨晓冬收到了官网寄来的由刚刚完成自己在国际米兰第1000场正式比赛的队长萨内蒂亲笔签名的一件球衣。

而这一切,都始于4月底网上的一篇帖子——《【内拉祖里不离不弃】让我们一起把爱传递出去!》。杨晓冬是国际米兰的忠实球迷,却在二十年前不幸患上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罕见绝症。他通过微博抒发了自己最后的生命里对于蓝黑色忠诚的爱之后,球迷网友们发起了“爱心接力”活动,并将微博上无数国米球迷对杨晓冬的衷心祝福传递到了国际米兰官网,因此才有了上一段出现的那一幕。

这并不是蓝黑色的第一段传奇——2003年11月9日,国际米兰主场3-0轻取安科纳。上半场克鲁兹直接任意球建功之后,官网将这粒进球献给了大连女孩王文静:“Inter.it dedicates this goal to Chinese Nerazzurri fan Wang Wenjing.”

20岁的王文静因患白血病生命垂危,在济南找到了合适的骨髓配型,可那名学生却不愿意做骨髓移植手术。绝望的王文静的一篇帖子《谢谢你蓝黑色,在我去天国之前给我欢乐》引起了球迷们的广泛关注。消息被转到了官网,世界各地国米球迷的祝福文字如潮水般涌来。奇迹就在这一刻出现——11月8日,一名ID为“巧克力♂国际米兰”的网友成功找到并说服了那名济南学生捐出骨髓。“我妈妈都快给他下跪了他都不同意。不知道他是怎么说的。”王文静的生命就此重新扬帆起航。

还有——
每年春节老板莫拉蒂或队长萨内蒂都会通过官网送来新春祝福;
2008年3月8日,国际米兰百年庆典活动现场,一对来自中国的国米球迷情侣在梅阿查现场交换戒指成婚;
2005年10月16日对利沃诺,2006年3月19日对拉齐奥,2007年2月11日对切沃,2009年8月8日对拉齐奥,为了答谢中国的国际米兰球迷、为了感谢中国倍耐力生产线上的员工(倍耐力轮胎是国米球衣广告赞助商)、为了宣传在青岛新落成的国际米兰足球学校,国际米兰四次穿着胸前写着中文“倍耐力轮胎”广告的球衣上场比赛;
......

与此同时,在米兰城的另一个角落,另一支球队的某位球员却在满嘴喷粪地侮辱了对手主教练之后,坚持拒绝道歉。

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他妈的叫人性。

2011年5月12日星期四

有意思的博客小应用

好吧,为了纪念博客页面访问量突破一万(其实踩到这个大整的是想去看看到没到一万的我自己...),在博客(brianshaocat.blogspot.com)最下方添加了一个今天才刚发现的小应用。在这幅地图上,可以实时看到访问者来自的地区,闪着光圈的星星代表此刻正在线的访问者,没有光圈的是以前的访问记录,欢迎大家来玩~希望以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五角星撒遍世界~

(脚本来源:http://whos.amung.us/maps/customize/)

2011年5月7日星期六

最近想记住的几段话

1. 生活是一种修行。安逸舒适的环境只是为更好修行创造的条件,而不是修行的目的。

2. 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攀高走捷径的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3. 多思考知识与真理,少沉陷在铺天盖地的无用信息之中。

4. 在加州,时间像呼拉圈。我扭个不停,却停在原地。在托斯卡尼,我可以在地中海的阳光下,提着一篮李子,逍遥地走一整天。是啊!我在赶些什么?我耗尽青春用尽全力,拼命追求身外之物,结果我真的比别人有钱、有名吗?更重要的,我真的因此而快乐吗?远方有广阔的地平线,为何我还在原地摇过时的呼拉圈?

5. 多沉淀,少自恋。

2011年4月28日星期四

经历紧急疏散

今天下午在实习的公司上班,时间快到五点五十分,突然屏幕下方蹦出来一封新邮件,来自公司的CEO,标题是“Please leave the building”,第一眼看到题目还以为是自己被解雇了。天地良心,我一不偷,二不抢,不反对人民不反对党,为啥要炒我鱿鱼...

点进去一看,原来邮件里说公司大楼三层发现疑似爆炸装置,需要所有人紧急撤离,这才放心,虽然这也没比前一种可能好到哪儿去。

电梯停驶,只好走楼梯。楼梯间里已是人潮涌动,前进缓慢,走在我前面的俩人聊着以前上学的日子里是多么盼着恐怖袭击...Citadel Center一共有37层,我的办公室很荣幸地坐落在...第37层。绕了一圈又一圈的楼梯,绕到快要头晕,终于下到了一层。

出门一看,全楼的职员都站在街的两侧。大楼被数不清的救火车、警车包围,头顶上至少两架直升机在大楼南边空中悬停警戒(其实早在下午四五点钟那两架直升机就已经在那儿了),南侧的一两个街区已经全部封路。

跟四周众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一起围观了几分钟,觉得这么等下去没个尽头,加之天色也已不早,虽然手头还有很多活要干,也只好灰溜溜离去。楼上的程序还在跑,希望系统不要统一重启。

另:回家后看到媒体关于此事的详细报导,真是哭笑不得...
http://www.chicagobreakingnews.com/news/local/chibrknews-police-investigate-package-at-loop-highrise-20110427,0,6280503.story

2011年4月22日星期五

某同学的实验

下面是某同学在发育生物学的实验课上观察并录制的C. elegans(线虫)受精卵细胞分裂的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wODQ4MTI4.html

从未亲眼见过细胞分裂动态全过程的本人表示深受教育...

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

少年仍在,此间已远

上周六在doc films放映了《此间的少年》,现在终于有了时间静下心来写上两句。放映当天来了两三百人,在芝大认识的中国人来了大半,热闹得像春晚。放映前调试设备的各种不靠谱略去不表(去了放映间才知道doc films的设备都老得可以),当灯光熄灭,大幕拉开,大影院放映的效果真是无与伦比。忽然就想,一片漆黑之中的电影院真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多少在阳光下都需要掩饰的心灵可以在黑暗的掩护下向银屏敞开,或哭,或笑,或思考,或不屑,仿佛独自进入一片空灵的世界。

胤祥说:毕业戏真的很好拍,只要不是太不像话,总是能戳到一群人,因为他们就是去找戳的。

此言极是。而且不单单是毕业片,但凡是表现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群体在业已逝去的一段特定时期内或多或少彼此相通的生活的片子,上面那句话都成立。比如毕业片,比如知青片,比如《此间的少年》。

我们这帮人真的就是去找戳的。纵使此间之少年非彼间之少年,但或许只是一条校园里的小路,或许只是一个食堂门口的镜头,就足以使你掉进漩涡。当我几个月前发现自己看到校园里一条小路的照片之后一秒钟不到就能认出这条路的位置和方向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已经具备了挨戳的潜质。

电影的英文名叫做There They Were。胤祥说,“此间的少年”这个名字很难翻译,因为“此间”和“少年”都是很萌的词儿,要是直译则萌味尽失。最后选定的There They Were,仔细琢磨颇有此间少年的意味。曾经Here We Are,现在只剩There They Were,一股凄凉感油然而生。看来,英语里比较有萌气的,还是那些是个人就认识但搁一块儿则颇费思量的“小词汇”啊。

谈谈电影本身。三段感情故事加上一段壮志未酬,第一次看的时候最喜欢杨康穆念慈的段落,后两次则更感动于乔峰与康敏。郭靖黄蓉的部分也不错,不过有些镜头略显拖沓。故事情节基本忠于原著,这至少保证了电影讲的故事本身的质量。如果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此间的少年》是非常反动的一部小说,四条感情线郭靖黄蓉、杨康穆念慈、乔峰康敏、段誉王语嫣中三段都是女追男——而唯一一段男追女的段誉王语嫣,电影版还没拍。有人说是因为书里的王语嫣太完美,以致于没人敢接这个“汴大第一美女加才女”的角色,不过鉴于电影版里的段誉同学越看越雷人,或许不拍这段反倒是这部片子的一大幸事。

《此间》在网上也有不少人骂。这很正常,首先从技术角度而言《此间》确实大有可改进之处。其次,观众总会分成几种,有的即使你给他一枚鸡蛋他也能挑出骨头(很不幸地,网络发言的廉价性让这种人越来越多)。也有那么一批观众,骨头也能品出鸡蛋的味儿,还要咂巴咂巴嘴,无限感慨地说:哥当年吃的鸡蛋也是这个味儿,那还是在x年前,......此处省略七千余字。

我似乎是后者。看看能不能搞到164-166分钟的导演剪辑版,把这把瘾给过足了。

2011年4月2日星期六

芝大CSSA首届吃货大赛期待您的参与!

春天的脚步日益临近,在这个叫春的季节里,您是否也尝到了空气中那一丝带着甜味的躁动呢?那还犹豫什么,快来报名参加芝大CSSA首届吃货大赛吧!

时间:2011年4月31日(周日)晚7:00
地点:Hutchinson Commons(1135 E. 57th Street, Chicago, IL 60637)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可见,无论是忙是闲,都不能阻挡他老人家追求饮食艺术的脚步。您也想拥有像毛主席一样的伟岸身躯吗?您也想拥有毛主席孙子的完美体型吗?不用再羡慕孙子了,您也可以变成孙子!有条件要吃,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吃,那就从本次吃货大赛开始吧!

规则
1. 初赛:计时开始后,参赛者需在10分钟以内吃完Hutch的标准定量大妈炒菜一份,用时最短的五个人进入决赛。
2. 决赛:我们CSSA为进入决赛的每个人特别准备了几道菜品,包括国内正版双汇火腿肠、日本福岛县原装进口牛肉等中外美食。全部吃完用时最短者胜出。

报名链接
https://spreadsheets.google.com/viewform?hl=en&formkey=dHMwWlcxaUhITE05blJDclkwd2NELWc6MQ#gid=0

奖品
本次大赛分设男生组与女生组。男生组冠军可获得与CSSA女主席拥抱的机会一次。女生组冠军可获得选择临时成为CSSA女主席的机会一次。

奖品丰厚诱人,欢迎各位经常吃饱了撑得慌的同学踊跃报名参加!让我们吃出风格,吃出水平,吃出亚洲,吃向世界!

本次活动得到了Hutch大妈炒菜以及芝大校医院急诊部的赞助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UC-CSSA
2011年4月1日

2011年4月1日星期五

手记

悄悄看了一遍电影版《此间的少年》,自然想到要到网上找找别人的评论看。不幸的是,Google一下子把我引到了文青聚集地豆瓣。很不幸的是,我发现这是导演胤祥写的一篇很长的导演手记。更不幸的是,胤祥一共在豆瓣上写了二十篇手记。不幸中的不幸是,几乎每个主要演员都在导演的号召下写了一话接一话的手记...于是我极其不幸地掉进了这个史无前例的大坑。

当然这些手记读着还是很得劲儿的。我看到了一部电影产生的全过程,如何改本子写分镜,如何挑演员对台词,如何一遍遍地找灵感修改拍摄方案,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闪转腾挪,如何在后期深加工配音配音乐,最后痛苦地把影片长度删到可以公映的程度。(当然还有更多的诸如郭靖是国家二级足球运动员梁发和穆念慈是一对乔峰的人选开拍三年前就已经找好之类的八卦和花边...)

有这么一种说法,一个女人顶得上五百只鸭子。这样算来,一个文青起码也能抵八百只。于是豆瓣上《此间》剧组这五千多只鸭子的故事就像个动物园一样热闹。于是我再次感受到,跟一群有意思的人共同做一件有意思的事,是一种有意思平方级别的经历和享受。

想到这两年春晚排演小品,我要是当时也记点儿手记,把大伙儿排练中的各种花絮、各种不靠谱、各种歪楼、各种重口味都记录下来,将来回头看看这些吐槽,应该也能一笑吧。看来只能等明年了,可是我似乎已经下定决心明年转型不再走情景喜剧路线...

看来无论想做成什么大事,一开始看上去都会是那么不靠谱,只有经过不泄气不放弃的努力,才有可能慢慢往谱上靠近一点儿。

胤祥在有一篇手记里说:“导演的经验是,读剧本读到可以用台词讲冷笑话,用台词互相问候,便是读好了。”于我心有戚戚焉。想想这两次导演小品的经历,这话真是对得不能再对了。令狐冲段誉王语嫣张无忌赵敏周芷若小昭,李雷韩梅梅李刚牛师姐沈马露西,你们懂的。

就冲这些,胤祥我向你致敬。

2011年3月30日星期三

外国人

上午骑车在路上,有那么一个瞬间,突然冒出一种奇怪的感觉,开始厌恶看见走在街上的每一个外国人,不论他是白人黑人墨西哥人印度人,也不管他是微笑着还是说着话还是面无表情。就是厌倦了看到他们的面孔,不想再跟他们周旋,不愿意在已经不耐烦了的时候还要做出微笑。

顿时觉得周边的世界好陌生,纳闷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们是怎么一起掉到这儿来的,我们到底还能不能一块儿跳出去。

当然下一个瞬间我就意识到不该也不能这么想。就像以前偶尔莫名产生的那些奇端异想一样,右键,移至回收站,然后继续该干啥干啥。

后来再一琢磨,也许其实是这么回事儿:这儿是美国,而我才是那个外国人。

2011年3月26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