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4日星期六

草原行记

第一天 北京-上都-多伦淖尔

9月9号,我和父母一起开始了四天的内蒙自驾游。为了能多看风景,我们没有选择走高速路最多的线路,而是以开行国道、省道为主。

进入到内蒙境内,道路两旁的农田、树林渐渐稀落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宽阔的草原。我们去的时节已是内蒙的秋天,草原由绿转黄,随处可见牧民砍下并捆好的一捆捆干草,为牛羊驴马熬过严酷的冬天做准备。


一路上悠悠闲闲走走停停,经过上都镇,傍晚抵达了第一天的目的地多伦淖尔镇。小镇不大,不过马路都修得十分平整宽阔。镇中心的广场放到哪里都可以称得上是巨大,不过偌大的广场上几乎没什么人,显得异常冷清。

“淖尔”有的时候也被翻成“诺尔”,在蒙语中是“湖泊”的意思。在旅馆放下东西后,我们就来到了著名的多伦湖景区。夕阳西斜,四野空旷无人,只有风吹过一池平静的湖水,拍在岸边留下轻轻的哗哗声。


从多伦湖出来返回多伦镇,我看到了一生中所见过的最绚烂的晚霞。


纵使是最出色的调酒师,又怎能调出大自然天地合一的瑰丽?


第二天 多伦淖尔-经棚-热水塘

从多伦淖尔出发,到乌兰察布,就驶上了大有名气的呼满大通道。这条大道地处有着“塞外江南”之称的浑善达克沙地,道路两旁的辽阔大地上壮美景色不断。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草已变黄,如果在七八月间来这里的话,一定会是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吧!


途径西拉沐伦河响水水库,下车游玩。


下午继续赶路,早早地赶到了住宿地热水塘镇。热水塘镇特别小,不过在其主街道两边,却密密麻麻布满了或大或小或豪华或简易的旅馆,占据了这条街道多一半的长度,足可想见夏天时旅游者络绎不绝的盛况。此时已经过了旅游旺季,多数的旅馆都冷冷清清,有一家甚至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他们那儿现在只住了一名疗养的客人,整个旅馆只剩两名服务员,并推荐我们去住旁边的另外一家。

在热水塘镇周边逛悠,发现了一大片壮观的向日葵花海。向日葵的花盘一旦盛开,就不再向日转动,而是固定朝向东方,因此我们看到的向日葵,几乎全都背对着阳光。



第三天 热水塘-黄岗梁-阿斯哈图-达里诺尔-经棚

第三天是沿途风景最美的一天。我们从热水塘出发向北,穿过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阿斯哈图石林景区,沿赫赫有名的达达线开往达里诺尔,即达里湖。

开向黄岗梁的山路。


黄岗梁的白桦林。


成群的动物的出现成了一路上最大的惊喜。羊群在山坡上吃草,在远处,牧羊人骑着马或坐在摩托上看守着它们。在不少更高的山坡上,还依稀可见牧羊人居住的一个个蒙古包。


羊是很怕人的动物——我们一走近,羊群立刻吓得四散跑开。相比之下,牛、马和驴们则要胆大得多,有的就在离公路很近的地方安然吃草,有的更是大摇大摆地走到了马路上,任凭汽车驶近,依然能够脸不变色心不跳,淡定地岿然不动——毕竟整个草原都是它们的地盘,我们才是来客。


蜿蜒的小溪流过草原,除了无处不在的风,草原上的一切都寂静无声,给人以无限空旷的静谧之美。然而,如果在草原上居住久了,长期的安静寂寥下缺少感官的刺激,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乃至大脑的思考功能会不会产生钝化?


下午的达里湖太过令人失望,略去不提。

晚上我们住宿在克什克腾旗的首府经腾。“旗”大致相当于“县”,因此经腾的地位就相当于县城。毫无意外地,县政府大楼是县城里最气派的建筑。县城大街虽乱却也繁华,竟然还有苹果产品店和一家小肥羊火锅——不过这儿的羊肉那当然是好得没话说!


第四天 经棚-乌兰布统-塞罕坝-北京

最后一天,回家的路程漫长遥远,基本上都在着急赶路,路上的几个景点都是一笔带过,反倒是几处没有开发成景点的地方,吸引我们停车留恋。


一进入河北界内,宽广的草原立刻消失不见,仿佛它只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再次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我仅仅卑微地希望,这两个世界就这样各自存在下去,谁也不要试图融合对方,同时谁也不要对对方关上大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永远保存对外面世界的那份思念。

2011年9月9日星期五

浮光 · 掠影


从上海到南京的高速路上,宽阔鲜亮的柏油路两旁,一排排整齐的住宅楼在苏南的城市与乡村间拔地而起。在已有人入住的房间的阳台上,总是成片地晾晒着清洗干净的衣物。塔吊从每一栋还没有建好的楼房顶部冒出头来,像一个家长保护着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冒着形迹可疑的烟雾的高大烟囱、双曲线身形的冷却塔也不时从窗边掠过。未建成的立交桥像被斩首的蛟龙,游弋纠缠在高速路的腰间。

一切显露出和之前一年半栖居的大洋彼岸不一样的气息。这才是那片我爱过、恨过、自豪过、也咒骂过的土地,我出生的地方,我死去的归所。

这次唯一注意到的不同之处是,乡镇间立起了不少头顶十字架的尖顶教堂,突兀而孤傲地矗立在四周围红砖小楼的包围中,显得相当扎眼。



南京是一座很有市井生活气息的城市。

保护得颇为完整的城墙限制了市区的大小,也限制了道路的宽度。在这样的范围内,生活的柴米油盐都在繁忙地进行着,任何无序的迹象都早已幻化为秩序的一部分。街旁密密麻麻的粗壮梧桐树,把整座城市笼罩在绿荫的保护中。秦淮河畔、解放路旁,总是让我回想起早十年间北京二环内的生活百态。

繁华的市中心虽然不大,却也不逊于任何大城市。站在玄武湖旁的城墙上看过去,新建成的紫峰大厦像极了芝加哥的Trump Tower。

作为旧都,这里的历史总是由当前的胜利者来书写的。总统府、雨花台,作为“人民”的战利品,叙说着这一面的故事。好在任你风吹雨打,玄武湖总还是在那里,碧波荡漾,不离不弃,包容、接纳着各怀心事的游人。



北京太大了,大到每个角落的风格都如此不同,根本没法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北京的好处日新月异,缺点却是一成不变:混乱拥堵得让人绝望的道路,挤得令人望而生畏的公交车和地铁,过于浓厚严肃的政治气息,高昂的生活成本,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弱势群体被无情挤压的生存空间,污染的空气与河流,还有每个国内城市都会有的,马路牙子底下永远会神秘出现的,那一滩滩来路不明的污水。

之前,我好像并不大清楚我为什么喜欢北京,以为很大程度上,仅仅因为它是我的家乡。那天在奥林匹克公园北区散步,夜幕降临,这儿慢慢热闹起来。百十来人伴着《采蘑菇的小姑娘》跳起集体舞,旁边一家三口用葫芦丝吹奏着傣族乐曲,街对面退休老人们在专业的声乐老师引导下合唱歌曲——从《血染的风采》到《我和你》,空中飞翔着会亮灯的串串风筝...而背景里,奥林匹克转播塔在夜色中变幻着五彩斑斓。

我喜欢的,就是在他们身上看到的这些充实感与归属感吧。只要有真心喜欢的事,每天在这里都可以过得很充实。看过了美国的单调寂寥,这样的充实显得难能可贵。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我想我也不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迷失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霓虹之中——这是北京的陷阱,也是所有大城市的陷阱。见识过了冷清与安宁,再回到热闹与喧嚣,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