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星期三

谁能快乐而自由

至少,不是人类...

-------------转载的分割线-------------

北大谁最幸福……

不用参加考试就能进北大
有人管吃管住,关心照顾你
可以吃好的、整天睡觉
没有体测这一说,身材不是问题
男女宿舍都能进,大爷大妈不管
出入校园保安不找你要校园卡
可以把自己全家都拉到燕园住
不用考试、写论文、做作业
什么时候高兴了去课堂上睡个觉,醒来发现大家都说你好学术啊
人缘好,尤其招女生喜欢
甚至有个为你而建立、以你为中心的社团

世界上有燕园这么个地方,谁还去抓老鼠啊?
下辈子我也当只燕园里的猫……

-------------结束转载的分割线-------------

在北大的这几年,在燕园里游荡的猫的数量急剧增长。上次回到北大,在墙根下一片不大的草坪上同时看见十只猫在晒太阳已并不稀奇。它们真的幸福吗?校园虐猫事件仍时有发生,甚至有人特意把自己的宠物猫遗弃在燕园。

不过至少,它们没有任何人类生活在社会上的约束和压力,可以蔑视一切人类的行为准则和条条框框,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世界上行走。所以,我们觉得它们是快乐而自由的,而这两个字眼已足够令我们心怀向往。所谓幸福,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然其实或许连猫们自己都不知道。只是它们所拥有的,恰是我们失去的幸福。

如果下次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信教,我就会说...


(图片来自这期的PostSecret,很喜欢这张)

2010年6月27日星期日

一个人的旅行

以前一直觉得,一个人独自旅行,是一件凄凉和可悲的事情。看到的美景无法一起分享,遇到的困难不能共同承担,甚至一天可能说不上一句话,这无异于给旅行本身带来的快乐添堵。

到美国以来,绝大多数的旅行都是自己一个人,走过了东西海岸的都市,走过了中部内陆的小城。但在路上却总忍不住要想,我要把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向谁谁讲述,或是如果谁谁也在这里大概会发些什么感慨,有些什么评论。

昨天独自骑行至Indiana Dunes的Beverly Shores,想到这个问题,才觉察到一个人的旅行,另有其独特的滋味。当你一个人面对旅途,一切决定都可任随自己之意,不再用为任何别人着想,你看到的是真正的自己。所有本就属于自己的个性特点都在这时显露无遗,明白无误地展示在自己面前,很难得地使人一览无余。

找寻失落的自我,这才是一个人旅行的意义。

想起王家卫的电影《蓝莓之夜》里的女主角,在一段横贯美利坚的漫长旅程和三百多个日日夜夜之后,在旅途中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陌生人、经历了酸甜苦辣的世态炎凉之后,终于看清了自己,以及自己的情感。故事的结局是,回到纽约之后,一段真正的感情不在别处,就在她出发的原点,她当初决定离开的地方等着她。

2010年6月22日星期二

So far

伴随着世界杯,暑期的生活开始已有一周多了。不用在周一三五去学校教课,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一下子多了不少。看球,看小说,上网,外出会友,看paper,偶尔去去学校,日子就这样一天天飞逝。有焦虑,也有安慰。在生活中折腾两下之后,当心累了,总是无比盼望那样一个平平静静、安安心心的下午或是晚上,让时间真正在我们之间凝固。而当这种可能终于到来,却发现最难受的,莫过于无法避免的散场之后的落寞。

直到今天,蓦然回首看看每天的时间表,才发现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做研究这件“正事”,似乎任何其它的琐事都可以被我用作逃脱的理由。

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慌。

我平生并不惧怕任何东西。除了自己。

于是我问自己,你对这个领域是否还感兴趣?没有思考,脑海里一个声音坚定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那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我是迷失在了研究里琐碎的细节中。就仿佛,当初因为看见黑暗中的一盏灯光,就义无反顾地跑着追了上去。走得近了,才发现灯光的四周弥漫着浓雾,不但灯光变得模糊不清,就连走出去的路也变得难以找寻。

我希望能把这一切理出个头绪,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看看这地方的全景。我想要让迷雾消散,好继续无畏地前行。

也许是因为我很久没有跟老板谈话了吧。

每当我被问到现在是几年级正在做什么啥时候能毕业将来想做什么工作,想到自己即将进入第四年正在做的东西就是一团乱麻指不定还要几年才能毕业更说不好将来能做什么,焦虑就像刚刚喝进胃里的烈酒带来的热感,迅速在全身蔓延开来,让人头昏目眩。

或许对付这种情况,最好的做法是暂时闭关,不去想生活中其它任何的事情。但是我知道我做不到。闭上眼睛,脑海里也总有飘不散的影子。

我需要抓住一种稳定的情感。让我心安。

又想起了我未名ID的签名档,《Enchanted》里我最喜欢的一首歌的歌词:So close, and still, so far.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随便说两句

所谓的“69圣战”,不过是一场“狗咬狗”的闹剧,从粉丝因抢票殴打辱骂世博会安保人员,到所谓“正义”网民溅着血的语言暴力,双方都可悲得令人惭愧。就连“圣战”这个词,也不由得让人想到打着种种意识形态旗号煽动的激进暴行,令人反感。

只有从小就一直受到尊重的人,长大了才会尊重别人。而这个社会并没有把对他人的尊重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人们在意的,不是这个小到不能再小的自己,就是那个大到不能再大的国家。在这两者的名义下,有多少生命的尊严和自由的权利被无情碾过。我们从小就被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在生活残酷的竞争下又不得不处处明哲保身、一心为己。唯独剩下的十三亿减一人,相比变得无足轻重。

面对中国现实中的问题,想得多一些,就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一起,互相关联,一团乱麻。所以,多说无益,绕来绕去还是这些陈词滥调。顶多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带动他人,大家一起来做正常人,然后,希望一切都会慢慢变好吧。

2010年6月4日星期五

1989年6月4日的人民日报

以下内容及图片来自于芝大图书馆在线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请点击看大图。让我们看看21年前的这一天,人民日报上都写了些什么。

------------------------------

第一版:
关于刚过去的那个晚上,最简短的一篇报道:

北京这一夜

  本报6月4日凌晨5时讯 解放军报6月4日社论说:“自6月3日凌晨开始,首都发生了严重的反革命暴乱。”
  3日22时左右,军事博物馆一带响起枪声,戒严部队进城。
  从午夜到凌晨,友谊医院、阜外医院、北京市急救中心、铁路医院、复兴医院、协和医院和广安门医院等不断给本报来电话告知收治人员的伤亡情况。
  到截稿时止,戒严部队已突进天安门广场。

下面是另外一篇报道。读读,多么熟悉的语言!仿佛依稀就在昨日:

就部队进城执勤受阻 戒严部队指挥部发言人发表谈话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戒严部队指挥部发言人称,今天,部分戒严部队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戒严领,奉命进驻执勤点,在开进途中,受到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和群众的拦阻,部队官兵表现了极大的克制态度。
  戒严部队指挥部发言人说,部队进到市区的一些交通路口时,极少数人制造谣言,煽动一些人设置路障,阻止部队前进。有的人还砸军车,抢夺武器;有的人呼喊煽动性的口号,对干部战士围攻、侮辱、谩骂;还有极少数不法分子往部队行进队伍中仍玻璃瓶和砖头石块,许多干部战士被打伤。他们的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戒严部队的行动,干扰了戒严令的实施,造成了严重后果。在整个过程中,戒严部队的干部战士表现了极大的忍耐和克制,避免了与群众发生冲突,用事实戳穿了极少数人散布的“军队进城是镇压群众”的谣言。
  戒严部队指挥部发言人指出,戒严部队进入执勤点执勤,是为了履行戒严令赋予的制止动乱、维护首都治安和社会秩序的神圣职责。希望广大市民和学生不要轻信极少数人制造的谣言,不要被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要积极协助部队完成执行戒严的任务。同时,要警惕有人借题发挥,造谣惑众,制造事端。

------------------------------

第二版:

------------------------------

第三版:
国际新闻版的几个标题很有意思:(这几个例子在赵鼎新老师的书中都有所提及)

汉城学生绝食示威 抗议当局杀害学生
波领导人指出选举是和解的伟大尝试 告诫任何人都不要玩火 (注意副标题反倒用了更大的字体!)
以军再次入侵黎南部 用飞机坦克对付平民

5月下旬之后,政府逐渐夺回对媒体的控制。记者们只能以这样的方式,默默地作着抗争。

------------------------------

第四版:
不能征服的心!

------------------------------

第五版:

------------------------------

第六版:

------------------------------

第七版:

------------------------------

第八版:

2010年6月2日星期三

许爷爷在芝加哥

上周日,北大前校长许智宏来访芝加哥。这次许校长借来美参加学术会议之机,沿北线走访美国几个城市,会见校友、发表演讲。而我也终于有了和我在北大时仍在任的许校长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许爷爷仍然是我们心中那个面带微笑、举止儒雅、和蔼可亲的形象。他说,他从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和自己担任北大校长的经历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反思。至于演讲的具体内容,我偷个懒,摘抄一篇新闻报道里的概述总结,放在这里。


http://www.chineseofchicago.com/Content.aspx?nid=928

1.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及未来

许院士援引教育学术界有关大学教育“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简练阐述。据悉,入学率比例在15%以下大学称为精英化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至50%之间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50%以上则为普及化高等教育。

中国大学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至2008年达到23.3%,在校学生人数3100万,中国的大学教育在这个十年期间已完成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过渡。2000年中国大学招生200万左右,其中研究生30万左右,到了2008年则为652万,在校园研究生达130万。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目标是2030年使大学教育实现普及化,与发达国家看齐。

许智宏表示,中国政府制订的“教育中长期计划”今年已经出台,该计划包括三大措施:一,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扩招)。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三,推进高等教育平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许院士还介绍了著名的211工程,985工程等大学建设项目。

2.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只重教学不重科研

许智宏院士表示,中国的大学存在只重教学不重研究的问题,这是当年计划经济体系的产物,国家的知识创新,是由社科院、农科院等独立于大学之外的专门科研机构来承担。今后中国的大学,则要承担更多一些科研重担,国家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支持,没有强大的科研、基础学科研究,一个国家很难在知识创新方面取得成绩,而中国的大学也将很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许智宏表示,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应该发挥更重要作用,幸运的是,如今中国大学的科研职责正在逐步得到加强:如今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每年至少会有一篇论文是来自中国的大学,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列入SCI论文中,来自中国的比例中1999年的3.05%上升到了2008年的8.1%。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63%建在大学中,2005年至2009年科技部973计划中,高校承担的项目占56.6%。

(2)教育管理行政化与急功近利

许智宏指出,管理行政化、教育理念模糊、大学精神的缺失、大学办学模式趋同、缺乏职业教育家等,都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在行政化管理方面,很多大学在学科专业、学位设置上都要依靠行政审批,校方、学院在相关科研经费的使用上非常受限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的考核存在急功近利的弊端,这种弊端是促使学术界抄袭、诚信缺失的客观原因,这种急功近利主义,也往往导致很多专业人才无法潜心做学术研究。

对于学术剽窃问题,许院士指出,北大也出过这样的案例,校方也进行了严厉处理。学术剽窃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制度问题。接连不断的职称鉴定,各种评比活动,教育行政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营造让学者潜心做学问的环境。

在大学的管理方面,许智宏还强调大学要摆脱“人治”的问题,每个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宪法”、章程,每个学院的教学理念、体系,都不应随着院长的更换而改变,大学教育必须有制度、有规章、有监督,在这些东西建立起来之后,方可实现蔡元培校长当年倡导的“无为而治”。许智宏还指出,中国缺乏职业教育家,他倡导校长年薪制,让大学校长无后顾之忧,可以专注提升大学教育质量。

(3)学科划分过于精细

许院士表示,中国大学学科体系的精心划分,也是当年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新中国建国之后百业待兴环境下的产物,有其历史环境渊源。但是,这种精细的学科划分到了如今已急需改变,因为精细的学科划分体系能培养杰出的工程师,但不利于孕育学术创新和培养学术大师。

许智宏非常认同国外大学的通才教育模式,主张本科阶段不应将专业划得过于精细,应该鼓励学生自我根据兴趣选择今后的方向,鼓励大学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兄弟一个在清华,一个北大,毕业完全成为两种不同的人才,许院士对这个例子津津乐道。许智宏表示,以前北京大学只允许5%左右的学生在入学后转换专业,如今这一比例已上升到20%,这是一种进步。

许院士特别强调:“大学不是学东西的地方,而是培养人的地方,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有理想、有上进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对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问题,许院士认为这是转型期问题,不能期望一天两天就能改变,但是高等教育的理念必须明确。

许智宏说:“现在的年青人,有时间上网偷菜,却不肯花一天时间去读一本经典教材”,大学教育须去思考如何培养下一代,让他们以踏实的态度去对待今后的工作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