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

少年仍在,此间已远

上周六在doc films放映了《此间的少年》,现在终于有了时间静下心来写上两句。放映当天来了两三百人,在芝大认识的中国人来了大半,热闹得像春晚。放映前调试设备的各种不靠谱略去不表(去了放映间才知道doc films的设备都老得可以),当灯光熄灭,大幕拉开,大影院放映的效果真是无与伦比。忽然就想,一片漆黑之中的电影院真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多少在阳光下都需要掩饰的心灵可以在黑暗的掩护下向银屏敞开,或哭,或笑,或思考,或不屑,仿佛独自进入一片空灵的世界。

胤祥说:毕业戏真的很好拍,只要不是太不像话,总是能戳到一群人,因为他们就是去找戳的。

此言极是。而且不单单是毕业片,但凡是表现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群体在业已逝去的一段特定时期内或多或少彼此相通的生活的片子,上面那句话都成立。比如毕业片,比如知青片,比如《此间的少年》。

我们这帮人真的就是去找戳的。纵使此间之少年非彼间之少年,但或许只是一条校园里的小路,或许只是一个食堂门口的镜头,就足以使你掉进漩涡。当我几个月前发现自己看到校园里一条小路的照片之后一秒钟不到就能认出这条路的位置和方向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已经具备了挨戳的潜质。

电影的英文名叫做There They Were。胤祥说,“此间的少年”这个名字很难翻译,因为“此间”和“少年”都是很萌的词儿,要是直译则萌味尽失。最后选定的There They Were,仔细琢磨颇有此间少年的意味。曾经Here We Are,现在只剩There They Were,一股凄凉感油然而生。看来,英语里比较有萌气的,还是那些是个人就认识但搁一块儿则颇费思量的“小词汇”啊。

谈谈电影本身。三段感情故事加上一段壮志未酬,第一次看的时候最喜欢杨康穆念慈的段落,后两次则更感动于乔峰与康敏。郭靖黄蓉的部分也不错,不过有些镜头略显拖沓。故事情节基本忠于原著,这至少保证了电影讲的故事本身的质量。如果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此间的少年》是非常反动的一部小说,四条感情线郭靖黄蓉、杨康穆念慈、乔峰康敏、段誉王语嫣中三段都是女追男——而唯一一段男追女的段誉王语嫣,电影版还没拍。有人说是因为书里的王语嫣太完美,以致于没人敢接这个“汴大第一美女加才女”的角色,不过鉴于电影版里的段誉同学越看越雷人,或许不拍这段反倒是这部片子的一大幸事。

《此间》在网上也有不少人骂。这很正常,首先从技术角度而言《此间》确实大有可改进之处。其次,观众总会分成几种,有的即使你给他一枚鸡蛋他也能挑出骨头(很不幸地,网络发言的廉价性让这种人越来越多)。也有那么一批观众,骨头也能品出鸡蛋的味儿,还要咂巴咂巴嘴,无限感慨地说:哥当年吃的鸡蛋也是这个味儿,那还是在x年前,......此处省略七千余字。

我似乎是后者。看看能不能搞到164-166分钟的导演剪辑版,把这把瘾给过足了。

1 条评论:

Unknown 说...

如果能看到导演剪辑版那一定非常非常给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