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星期日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

5

上学期教的微积分班上有一小本,学得一塌糊涂,按最终成绩至多只能得个C+,但我念在他答疑时间经常过来、积极向我提问的份上给了他一个B-。不过他仍然不满意,寒假给我发邮件一再说自己觉得至少配得个B。结果这学期他换到别的班去了,几次在校园里和他偶然碰见,还总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

结论一:自己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是产生痛苦的原因。心气越高,往往痛苦越多。

结论二:不可能也不需要让每个人都对你满意。

4

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关于在数学学科男女生表现差别原因的一个分析:https://www.stanford.edu/dept/psychology/cgi-bin/drupalm/system/files/cdweckmathgift.pdf,指出问题在于是相信数学能力是一种(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拥有的)天赋,还是一种靠后天勤奋任何人都可以锻炼出来的技能。看来,很多时候,关键还是,环境让你选择相信什么。

3

《网瘾战争》火了。有人甚至把它称为2010年第一部国产大片。它也很快得到了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在国内被封杀,被中宣部点名批评。

其实这部恶搞风格的片子本来的动机很简单——无非是魔兽玩家在发牢骚。我不玩魔兽,不过我能理解魔兽玩家的不满:如果你在饭馆只点了一碗炸酱面,过了三个小时服务员才端上来一碗清汤面,并告诉你说炸酱面的酱要等有关部门审批下来才能给上,你岂能没有满肚子的牢骚。更何况,此时饭店里还围了一群食品卫生学专家,不断地向街上路过的人大肆宣传吃面条是多么的不健康,大家都应该不吃主食。

这部片子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轰动,最主要的还是影片最后的“自由宣言”引发了大多数网民的共鸣:我们面对的是同样的网络审查、信息封锁,和同样的社会问题,而这部片子恰恰把网络自由的信念和对社会问题的不满悄悄揉了进去,使许多非魔兽玩家也都看得振臂高呼、泪流满面。

大声疾呼平等自由的外国大片已经不能让我们感冒,而同样的“滥俗”内容用中文呼喊出来,似乎从89年以来还很少能被大众听见。实实在在、慷慨激昂的声音的煽动力是理性克制的文字所不能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瘾战争》是89年之后公开煽动群众少有的上佳之作,望有关部门保持高度警惕。

2

最近的梦里经常出现的两种情境:

一,赶飞机、赶火车、赶汽车,却总是到的晚了一步,或者半路上发现自己行李里忘带了什么东西。

二,由于各种原因,比如看见家门口有人被抢劫,或是自己犯了什么错误,然后感到害怕,不停地逃。

1

昨天看到一个同学校内日志上写道,“对现在的我来说,唯一希望的就是让我爱的人能够幸福,对其他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追求”。

低下头想想,生活中的需要都被满足,可以随心所欲消费着爱情这样的奢侈品,这种愿望是多么的遥远。我目前还做不到。我真的能做到吗?我真的需要做到吗?

有的时候,读别人的日志和博客,我看到的只是四个大字:人各有命。

2010年1月24日星期日

可以承担 不再沉默

现象2009

词曲唱:邵夷贝(邵小毛)

http://www.douban.com/artist/dannv/

太多的时代偶像在这一年告别人间
太多的仗义执言拼凑出2009年
时事专题都在为了不忘却而纪念
社会新闻依然是摆满“杯具”的餐盘

伟大的祖国母亲迎来六十年的华诞
奥巴马访问亚洲在中国呆了最长时间
外国人还在拍卖我们的圆明园
不高兴的中国人干脆买回来不给钱

嘿 你终于睁开了你的双眼
试着去看清时事的变迁
嘿 不要再模糊了你的情感
可以承担 可以勇敢的2009年

我们都在为大师的逝去而遗憾
后人却在奋力争夺他们的遗产
有人用百元假币买了一罐三聚氰胺
有人用七十码的速度把青春撞上蓝天

父母们花了钱电击自家的网瘾少年
海子(/孩子)离开我们也已经整整二十周年
中国足球在赌球领域终于取得了世界领先
小沈阳穿着裤裙演火了不差钱

嘿 是什么刺痛了你的视线
终于站起来大声地发言
嘿 看到你握紧了你的双拳
不再疲软 不再沉默的2009年

房价把部分大款逼成经济适用男
大龄单身女青年把目光瞄向了创业板
呼和浩特十月围城追捕越狱的逃犯
婚姻和爱情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短

哥本哈根大会一直讨论全球变暖
我们却在北京度过了寒冷的大雪夜晚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甲型流感
世界末日成为最赚钱的预言

台湾一直在审判绝食的陈水扁
澳门回归祖国已经十周年
年轻人都在诅咒繁荣的房地产
我们的幸福指数却不如十年之前

嘿 能不能停下来慢一点
你真实的样子我看不见
嘿 为什么快乐还是这么难
依然浮躁 依然寂寞的2009年

嘿 你终于睁开了你的双眼
试着去看清时事的变迁
嘿 不要再模糊了你的情感
可以承担 不再沉默的2009年

------------------------------

歌词写得非常漂亮,很经得起琢磨,越想越有味道。旋律也很清新动听,听到最后甚至有些感动。不得不又一次为这个不到一年前才在网络上红起来的“大龄文艺女青年”所折服。

也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没有崇拜的文艺偶像。其实这恰恰说明,我本身是向往那种生活的,所以才会有一种小小的不甘心、不服气,自己跟自己较劲,明明很喜欢却又不尽情倾心地赞美,暗暗地想,我为什么不行?自己也应该能做出他们所做到的事情。

总希望自己变得文艺一些,结果到头来还是发现自己是一个通俗的人——如果不是庸俗的的话。这才是悲剧啊。

事实证明,靠谱的文艺女青年还是很值得崇拜的。

2010年1月19日星期二

五十小时西雅图

趁着周一放假,难得的这个长周末,我来到了西雅图。其实这个出游的想法仅仅来源于两周前某一天,脑海里闪出的一个非常简单而原始的冲动:我想去看大海。于是,抓紧这个数月一遇的难得机会,当即就订了往返的机票。其实严格来说,西雅图并不面向大海,而是在北太平洋伸进大陆的一个海湾里面。当然,我不会因此而抱怨。

这是一个气温远没有芝加哥那么凛冽,却又总是在下着雨的城市。这是一个依山傍海,有着妩媚动人的曲线的城市(总是让我想起青岛)。这是一个随处可见树木,躺在森林的环抱中的城市。这是一个艺术家的城市,一个无家可归者的城市。这是一个健康的、运动的城市,随处可见跑步和骑车锻炼的人,因此很少有像在芝加哥经常见到的那种“球形人”。这是一个十分生活化,但人人工作又都很忙碌和辛苦的城市。这里是微软的大本营,波音原先的总部,星巴克的发源地,当年还曾经运来了阿拉斯加的第一桶金,掀起了去阿拉斯加淘金的热潮。不过,它最为我们熟知的或许还是“西雅图不眠夜”。


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经常可以看到艺术家们的杰作。


雨后,空气无比清新,穿行在草地和树木间,无比的惬意。暂时地,没有了焦虑,没有了伤心,也没有了无奈,只剩下沁人心脾的味道。


连路边的野花都开得这么肆意张扬。我是被它的香气吸引过去的。


去了Seattle Asian Art Museum,出来的时候意外地看到了雨后洒下的几缕阳光。


冬天的大海。想起了黄磊的《我想我是海》。


湖水和远方的群山。


第二天,去了华盛顿大学宁静的校园,与好友胡洁和老同学单治超叙旧、聊新,好不畅快。最后的半天,经胡洁推荐去了Discovery Park。或许是老天眷顾,早上虽然下了雨,半路上雨居然停了,在云层和树林的空隙中,竟然让我得以一睹Mount Rainier的真容,赶紧拿起相机,在公共汽车上抓拍几张。


而五十小时之后,一切照旧。

2010年1月13日星期三

Google公司官方声明

转载自Google官方blog:http://googleblog.blogspot.com/2010/01/new-approach-to-china.html,文字的粗体是我自己加上去的。

什么都不用再说了,Google的信息多元化、言论自由的基本理念与中国政府的绝对强权统治、单一意识形态灌输的原则完全是针尖对麦芒,水火不相容。从这个角度来看,Google委身来到中国开展业务完全是一种出于人道主义的援助。

Google宣布google.cn不再过滤关键词,因此估计也就离被关闭不远了。不知怎么,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小学课本上革命烈士英勇就义之前,最后一次高呼革命口号的场景。

看着这一批批优秀高效实用的网站纷纷在中国消失,中国的互联网从此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铁屋时代呢?


A new approach to China

1/12/2010 03:00:00 PM

Like many other well-known organizations, we face cyber attacks of varying degrees on a regular basis. In mid-December, we detected a highly sophisticated and targeted attack on our corporate infrastructure originating from China that resulted in the thef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rom Google. However, it soon became clear that what at first appeared to be solely a security incident--albeit a significant one--was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First, this attack was not just on Google. As part of our investigation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at least twenty other large companies from a wide range of businesses--including the Internet, finance, technology, media and chemical sectors--have been similarly targeted. We are currently in the process of notifying those companies, and we are also working with the relevant U.S. authorities.

Second, we have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a primary goal of the attackers was accessing the Gmail accounts of Chinese human rights activists. Based on our investigation to date we believe their attack did not achieve that objective. Only two Gmail accounts appear to have been accessed, and that activity was limited to account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date the account was created) and subject line,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of emails themselves.

Third, as part of this investigation but independent of the attack on Google,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 accounts of dozens of U.S.-, China- and Europe-based Gmail users who are advocates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appear to have been routinely accessed by third parties. These accounts have not been accessed through any security breach at Google, but most likely via phishing scams or malware placed on the users' computers.

We have already used information gained from this attack to make infra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al improvements that enhance security for Google and for our users. In terms of individual users, we would advise people to deploy reputable anti-virus and anti-spyware programs on their computers, to install patches for their operating systems and to update their web browsers. Always be cautious when clicking on links appearing in instant messages and emails, or when asked to share personal information like passwords online. You can read more here about our cyber-security recommendations. People want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hese kinds of attacks can read this U.S. government report (PDF), Nart Villeneuve's blog and this presentation on the GhostNet spying incident.

We have taken the unusual step of shar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attacks with a broad audience not just because of the security and human rights implications of what we have unearthed, but also because this information goes to the heart of a much bigger global debate about 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China's economic reform programs and its citizens' entrepreneurial flair have lift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people out of poverty. Indeed, this great nation is at the heart of much economic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oday.

We launched Google.cn in January 2006 in the belief that the benefits of increased access to information for people in China and a more open Internet outweighed our discomfort in agreeing to censor some results. At the time we made clear that "we will carefully monitor conditions in China, including new laws and other restrictions on our services. If we determine that we are unable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utlined we will not hesitate to reconsider our approach to China."

These attacks and the surveillance they have uncovered--combined with the attempts over the past year to further limit free speech on the web--have led us to conclude that we should review the feasibility of our business operations in China. We have decided we are no longer willing to continue censoring our results on Google.cn, and so over the next few weeks we will be discussing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basis on which we could operate an unfiltered search engine within the law, if at all. We recognize that this may well mean having to shut down Google.cn, and potentially our offices in China.

The decision to review our business operations in China has been incredibly hard, and we know that it will have potentially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We want to make clear that this move was driven by our execut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out the knowledge or involvement of our employees in China who have worked incredibly hard to make Google.cn the success it is today. We are committed to working responsibly to resolve the very difficult issues raised.

2010年1月11日星期一

跳棋

昨日与数好友聚会下跳棋一盘,长大后就再也没有玩过的游戏勾起了童年的回忆。还记得家里至今仍完好收存着的那一盒五彩的玻璃球,以及那张用硬纸壳做成的、经过多年使用早已破烂不堪的跳棋棋盘。

突然间产生的一个念头,让我开始上网搜寻跳棋的电脑游戏。跳棋的英文名称叫做Chinese Checkers,把这两个单词输入google以后,就蹦出了这样一张又雷又囧、让人无语的图片:


依我的意见,与其如叫“中国验查员”,还不如直接叫“翻墙”,不但与时俱进,而且与游戏的内容或许还贴近一些。

估计各位看到这张图片时的反应,就和老外来到中国旅游,在大街小巷看到那些驴唇不对马嘴的英文翻译时的反应差不多吧,都是哭笑不得。看来这帮老外翻译的时候偶尔也会不负责任一回。

前几天在楼下信件室看到一张寄来的明信片,一看是一个老外到中国旅游以后用自己拍的照片组合排版做成的一张卡片,写上三言两语之后寄到了他在美国的朋友这里。正面左边一半是一张他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以天安门城楼作为背景的照片。在右边有一张稍小一点的照片,没有人像,仔细一看是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勿因一时疏忽,破坏永恒美好”,下面是一行英文翻译。具体的翻译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最后两个词是“eternal beauty”,全句大概应该是“Don't let your carelessness destroy the eternal beauty”之类。于是,提醒人们不要践踏草坪的暗喻就此升华为如佛祖圣训般的人生哲理。我想,这个老外把它照下来,多半也是因为忍俊不禁吧。

翻译真的是一门艺术,需要了不起的功底。难怪有人说,最好的作家同时都是翻译家,要找最漂亮的文学文字,还得看名家翻译过来的外文文学名著。“信、达、雅”固然是最高境界,不过就平时一般生活中的翻译而言,最起码的标准还是应该能让人看懂,意思不要走样。如果那位老外看了这块牌子,从此懂得了如何做人的道理,并最终有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此之前还是践踏了那块草坪,恐怕也不是立这块牌子本来的目的。

再说回跳棋。恐怕不少人会有疑问,为什么跳棋要叫Chinese Checkers呢?查了wikipedia才发现,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又要落空了:跳棋的起源本是1883或1884年美国人发明的一种叫Halma的游戏,规则与跳棋相同,只是棋盘是正方形的。


1893年,德国人发明了这个游戏的变种Stern-Halma,开始使用六角星形的棋盘(stern在德语中的意思就是英语的star),也就是我们现在玩的跳棋。1928年,为了将这种新型的跳棋引介回美国,发行游戏的公司使用了营销技巧,给它起名“Hop Ching Checkers”,使其充满了异域风情(exotic)。最终,这个名字演化成了Chinese Checkers。

回头看看上面那张让人啼笑皆非的图片,跳棋游戏软件的发行者在它的宣传图片上加上这个游戏的中文名字,从上往下写上几个抽象画一样的方块字,不也是为了让它看起来更“exotic”吗?只不过这一次,他们似乎是一个一个词查的字典,然后把每个词翻译的结果连起来便抄了上去。

看来,只做表面功夫,终归是会露馅的。

2010年1月9日星期六

GFW与隔离墙

这次回国的一个月,体验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密的GFW封锁:没有twitter,没有facebook,没有youtube,没有blogspot,图片搜索看不到图片,甚至于一旦在google或wikipedia上搜索敏感词,在接下来的一分钟里就无法再进行任何搜索。再加上最近,借打击网络淫秽色情的名义进一步收紧控制,关了BTChina,和谐了imdb,以及据传即将开始实施的白名单制度,即中文网站无论开设在哪里,不备案将无法在国内访问,似乎很快,我们谈论的就将不再是哪些网站又不能访问了,而是哪些还可以上。洋葱报杜撰的这条新闻或许距离成为现实并不太远。当然,凡事应该往积极的方向去想:好的一面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骄傲而自豪地在教科书上宣布,我们伟大的祖国又增添了一项世界之最——我们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局域网。

我们正在修建一道隐形的隔离墙,把自己封闭其中。当然,这堵墙并不严密,翻墙对任何人都绝非难事。不过,GFW造成的后果并不会因此而减弱,反而可能会得到加强。无论采用何种翻墙方式——除非本人直接翻出国界——网速都要多少受到些影响,再加上进行翻墙可能需要的繁琐操作,无疑会降低体验,因此除了少数特别坚定的用户(这里面包括许多真正有良知、有想法、有热情的知识分子),多数人选择的可能是——何必费那个麻烦呢,少上或者不上就是了。连我在国内期间,翻墙上twitter等“不和谐”网站的频率也大大降低。屏蔽了多元的外界,这个社会的多数逐渐走向思想的单一,只坐在自己固有的坐标系里看世界。这就造成“少数人”与“多数人”的思想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交流越来越困难,直至最终“少数人”被孤立,轻而易举地被“主旋律”边缘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果然厉害。怎样才能抵挡这种分化的趋势呢?

一直以来,在中国敢于说出真话、说出常识的人的命运就像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敢对师父有半点反对马上紧箍咒伺候,刚说自己认出了白骨精就被师父打回花果山“上山下乡”,弄不好还被八戒沙僧嘲弄一番。八戒沙僧倒是老实听话,也会个一招半式,可就是老把师父往妖怪洞里领,次次都得靠大师兄拯救危亡,只是下回依旧。把孙悟空们都赶回了水帘洞,这一群皮肥肉厚的家伙不被妖怪吃掉才怪。

2010年1月7日星期四

My Cube Collection

We turn the Cube and it twists us.
——Erno Rubik


于是,拧了这些魔方之后,我成了一个拧吧的人。

2010年1月5日星期二

我爱你,再见

在安静的冬夜,看着窗外的积雪,和零星点点的灯火,听这样的歌,从CD机里悄悄往外流淌,正是合适呀。尽管那是一张盗版碟。美好永远是真实的。

我爱你,再见

作词:朴树
作曲:朴树
编曲:张亚东

像命中注定一般
如火一样的那个夏天
撩人的夏日舞会
你跳向我的身边
Lady shall we dance
在你说爱我的夜晚
真甜蜜啊
我爱你到永远
可哪儿有什么永远
是非爱恨已无须再辩
下一曲舞伴更换
失去的永不再返
你后悔了吗
痛得想死去的夜晚
你原谅了吗
爱你又把你伤害
为什么
就这样地离开
为什么就不能相爱
一直到我们死去呢
都去了哪儿
所有爱和誓言
我流着泪的恋人啊
时光已将一切更改
当我慢慢忘记你的脸
让故事再发生吧
让我的人生充满遗憾
一切都不必重来
什么也无须更改
生活在继续
舞会从来不曾停止
一错再错的
这故事才精彩
感谢你啊
我勇敢的爱人
为了那醉人的夜晚
我们都满身的伤痕
我爱你啊
我寂寞的爱人
我毫无保留的爱过你
给我的永不会忘记
失去的我曾拥有多幸运
在你最美丽时
竟让我遇见你
于是便爱上你
我爱你 再见
我爱你 再见
我爱你 再见
我爱你 再见

2010年1月4日星期一

粉笔

这是北大数院的刘旭峰老师在这个学期给外系开设的线性代数课程的最后一堂课上写下的小诗。多年来,他在教的每一门课上都保持着这个临别赠诗的传统。可惜,我当年也在他的数学模型课上,他的诗句却早已不知道抄在哪里了。四年后的今天,再一次看到他的诗作,突然无比的怀念和忧伤。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送走了一拨又一拨的学生,自己依然独守在永恒的讲台上默默地耕耘,和孤独飞扬的粉笔分享着最后的寂寞。

粉笔
——留别清风

曾是羞涩的泉眼
吐出谦卑的细流
曾是单薄的耕犁
划过黑色的土地
往事落满尘埃
等待过路的清风
尘埃是寂寞的雪
是粉笔的精魂
偶尔随风起舞
在记忆的天空
只是我已渐离忧伤
是否依然珍爱
孤单的舞蹈

2010年1月3日星期日

谁是命中注定的那一个?

在返程的飞机上看了上个学期因故未去docfilms看的电影《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500天,就是一部他(Tom)和她(Summer)完整的恋爱史。起初,在他心里,这段爱情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他真正相信,她就是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一个”。而她始终不相信爱情的童话,不愿意安定下来,也不希望给对方任何承诺,甚至不愿意给这段关系打上男女朋友的标记。他接受了这一切,相信有一天,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她心里的这堵墙渐渐倒下。一天天的快乐日子过去了,终于到了300天左右,一切都不可逆转地走上了下坡路,她对他丧失了感觉,分手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他陷入了痛苦。后来,他们碰巧相遇,他发现她已经戴上了结婚戒指。世界崩溃了,他不再相信爱情的命运,一切都是虚幻。最后,第500天,他们重逢,谈起她如今的丈夫,她对他说看来你是对的,世界上真的有命中注定——只不过那个人不是你。他去面试,碰上了另一个令他心动的女孩,她的名字居然是Autumn。至此,500天的爱情周期结束,一个新的周期悄然开始。


究竟有没有命中注定的爱情?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会给出不同的回答。然而,拉回到一个完整的爱情周期的尺度上考量,答案似乎应该是:这只是我们用来蒙蔽自己的迷幻药。当我们正在进入一段爱情或是处于爱情甜蜜的体验中,感觉正对头时,我们说服自己相信,这段感情就是命运注定,对方就是自己命中的那唯一的另一半。而当爱情破灭,我们为了缓解心中的痛苦,则说爱情的美好都是虚无,命中注定不过是扯淡——或者,(如果你足够乐观的话)你会说只是你还没有找到“那个”人(the one)而已。说到底,在两种情形中,不过都是为了自我安慰,让我们在情感上更好受些罢了。所以,“命中注定的爱情”这个问题本身也是一种虚幻。


对于生活中无法解释的种种安排,人们往往称之为“命运”。有些事情,既可以说成是巧合,也可以解释成必然,全看你想把它理解成什么样子。我相信命运(因为反正也没人说得清命运到底是什么),却不相信有命中注定的那一个——那不过是我们事后主观加上,写给自己看的注脚罢了,和每年春晚都会听到的那些歌颂和谐祖国美好生活的歌曲的作用差不多。听多了,小心自己被麻痹。


传说原先,人不分男女,而是兼有男女之身,神通广大,威力无比。上帝担心自己受到威胁,为了限制人的能力,就把人劈成了两半,成为了男人和女人。从此,每个人在世间都苦苦寻找自己那唯一的“另一半”,希望能组合成更强大的力量。可惜近代世界人口指数膨胀,如果相信真有唯一的“另一半”,找到她(他)的概率也只有几十亿分之一。与其如相信这件事,还不如相信现在下楼去买张彩票,明天就会中几千万,同时后天去领奖的路上被三辆车一起撞死。


当然,我知道我不该如此较真——本来爱情就是一件感性远远大于理性的事情。正如电影里,为什么Summer要和Tom分手?或许还是对他失去了感觉吧。Tom也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他们的关系仍然会失控。感觉永远是不可琢磨的,正如Summer,昨天还说不想投入一段认真的感情,也许明天看见了某个人就突然想结婚了呢。这种感觉上的变化,许多人(包括Summer)把它归结为“缘分”,再一次成功地实施了自我催眠。


面对命运,只剩下叹息。真正真实的,只有这么一段对话。Tom问,我们的关系到底算什么呢?Summer说,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我很开心,你难道不吗?Tom只好说,是啊,我也很快乐。然后两人无语。


结尾,Tom找到了他的另一个“缘分”,开始了下一段感情的探险旅途。好莱坞的片子最后即使不是大团圆,也总是给人以希望。只是只有等来了Autumn,才能结束Summer的日子,是不是有一点小小的悲哀?什么时候,才等得来呢?